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如火如荼,身处广深两大一线城市中间的东莞,迎来了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东莞果断提出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增创人力资源新优势。
  从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导编制的《东莞市2019年度紧缺急需人才目录》上可以看到,企业参与申报紧缺急需岗位前三个行业分别为装备制造(占10.7%)、电子信息(占9.3%)、电子商务(占8.7%),其次是家居/衣服/鞋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综合等行业,说明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另外一方面,东莞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普遍偏低。目前,东莞约834万的常住人口,产业工人约占500万。随着经济转型,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逐步增高。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东莞技能人才培养政策的升级版,增强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
  早在2010年,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始组织企业外出开展校企合作洽谈及校园招聘会活动,首场在江西蓝天学院举办。同年5月和10月举办的两次现场招聘会活动共吸引了学校9800多名应届毕业生进场应聘,3364名应届毕业生与东莞招聘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其中现场录用了981人,由此拉开了东莞校企合作的序幕。

  目前,企业已在校企合作中实现“走出去”,通过组团式宣传,东莞企业已有一定知名度,吸引大量应届毕业生进入莞企工作。在校企合作不段向纵深发展的新时期,不仅要考验校企合作初期“默契度”,更需关注校企合作“后时代”,探索如何将流动人才化为存量人才,使技能人才扎根东莞。


建    议:
  一、前期培养“默契” 向订制化深入发展
  人才与企业的匹配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稳定性。匹配度越低,人才流动性越大。如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前期没有“默契”,学校很难培养出与企业高度匹配的技能人才。
  建议在相关部门做好企业经营状况的摸底工作和走访工作,为有需要的企业量身定制人才需求订单,促使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合作策划招生,或进校后选拔组成订单班,让学生接受专门化教学,开通产学研合作的捷径,使毕业生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此外,缺乏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和法律保障、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深度不够以及缺乏评估机制,制约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等问题。建议保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校企合作法规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构建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建立评估机制,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二、关注“后时代” 建立通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以往在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要有评价机制确保员工有发展空间和动力。在校企合作“后时代”,更需一套通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员工积极性,使人才价值不仅存在于某家企业,更为行业所接受并且认可。
  在通用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中,企业和行业将成为评价技能人才的主体,实现人才培养、技能评价与企业生产的精准对接。
  建议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结合东莞产业工种特点和生产实际,内部建立一套立足产业实际、符合企业需求、人才管用好用的多元评价机制。技能人才同样可以获得培训补贴,得到企业和行业的认可,成为定级加薪的依据。

提案者: 赖沛铭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