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如火如荼,身处广深两大一线城市中间的东莞,迎来了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东莞果断提出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增创人力资源新优势。
  从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导编制的《东莞市2019年度紧缺急需人才目录》上可以看到,企业参与申报紧缺急需岗位前三个行业分别为装备制造(占10.7%)、电子信息(占9.3%)、电子商务(占8.7%),其次是家居/衣服/鞋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综合等行业,说明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另外一方面,东莞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普遍偏低。目前,东莞约834万的常住人口,产业工人约占500万。随着经济转型,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逐步增高。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东莞技能人才培养政策的升级版,增强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
  早在2010年,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始组织企业外出开展校企合作洽谈及校园招聘会活动,首场在江西蓝天学院举办。同年5月和10月举办的两次现场招聘会活动共吸引了学校9800多名应届毕业生进场应聘,3364名应届毕业生与东莞招聘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其中现场录用了981人,由此拉开了东莞校企合作的序幕。

  目前,企业已在校企合作中实现“走出去”,通过组团式宣传,东莞企业已有一定知名度,吸引大量应届毕业生进入莞企工作。在校企合作不段向纵深发展的新时期,不仅要考验校企合作初期“默契度”,更需关注校企合作“后时代”,探索如何将流动人才化为存量人才,使技能人才扎根东莞。


建    议:
  一、前期培养“默契” 向订制化深入发展
  人才与企业的匹配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稳定性。匹配度越低,人才流动性越大。如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前期没有“默契”,学校很难培养出与企业高度匹配的技能人才。
  建议在相关部门做好企业经营状况的摸底工作和走访工作,为有需要的企业量身定制人才需求订单,促使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合作策划招生,或进校后选拔组成订单班,让学生接受专门化教学,开通产学研合作的捷径,使毕业生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此外,缺乏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和法律保障、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深度不够以及缺乏评估机制,制约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等问题。建议保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校企合作法规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构建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建立评估机制,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二、关注“后时代” 建立通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以往在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要有评价机制确保员工有发展空间和动力。在校企合作“后时代”,更需一套通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员工积极性,使人才价值不仅存在于某家企业,更为行业所接受并且认可。
  在通用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中,企业和行业将成为评价技能人才的主体,实现人才培养、技能评价与企业生产的精准对接。
  建议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结合东莞产业工种特点和生产实际,内部建立一套立足产业实际、符合企业需求、人才管用好用的多元评价机制。技能人才同样可以获得培训补贴,得到企业和行业的认可,成为定级加薪的依据。

提案者: 赖沛铭

市人社局

赖沛铭代表:
  您在市第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建议》收悉。作为主办单位,我局积极加强与会办单位市教育局的沟通联系,现结合会办单位的意见答复如下: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向。我市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根据“企业所需、市场所缺”,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主要做法如下:
  一、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
  为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从2010年开始,我市每年举办一届校企合作洽谈会。今年因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局积极策划、大胆创新,6月10日举办以“才聚莞邑 智汇湾区”为主题的2020东莞市(第十一届)校企合作“云上”洽谈会,开启了新模式。本次“云洽谈”,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各地约210家院校及东莞1000多家重点企业参与,共提供5.48万个就业岗位,洽谈人数达28.05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数为2.15万人次。
  二、组织企业与院校互访交流
  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部署下,每年各镇街人社分局有计划地组织本镇街优质企业到院校参观交流并进行校企合作洽谈。如2015年-2019年,麻涌镇、长安镇、松山湖、厚街镇、常平镇等人社分局组织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弘(东莞)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共250家优质企业前往市技师学院参观交流。同时市技师学院经常深入走访调研合作的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及时了解各个专业冠名班、全日制或非全日制校企双制班及各企业培训的运作情况,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打下基础。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我市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人才担任学生导师,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训练,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与企业共建实验,实习(训)基地等校企合作运作模式,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高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通过“共建基地”协同育人单位、“车间进校”协同育人单位、“校企课堂”协同育人单位等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培养更具特色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都市丽人控股有限公司、广州朗讯猛虎汽车检测有限公司、东莞国旅等知名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学校负责学生的培养和培训,企业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岗位需求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东莞理工学校引进全国光电联盟LED封装车间、市纺织服装学校引进卡蔓服饰有限公司、市电子科技学校引进了东莞雷曼电子科技公司的电子加工设备维修车间。东莞技师学院先后与中国戴姆勒教育集团、易事特、骏马精密工业等56家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企业开办94个“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校企双制冠名班。
  四、组建职教集团
  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和限制,加强校企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集团经营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学与经营的效益,为企业培养充足的技能型人才,2013年以来,我市大力支持职业院校牵头组织职教集团。到目前为止,我市职业院校先后组建了纺织服装、模具、LED、财经、汽车、电子商务、电子、家具、机电、学前教育等10个以专业为纽带的职教集团。
  成立以来,职教集团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聚集优质教学资源和校企合作为重点,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和合作模式,协同创新,实现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办学,促进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师资、设备、技术、教学、实习等资源共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做到信息互通、资源互享、人才共育、产业共推、利益共赢,推进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活、做优,成效显著。东莞市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东莞市模具(国际)职业教育集团被评为广东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
  五、建立学习型工厂培训模式
  东莞市技师学院采用“课堂教学+校内‘学习型工厂’培训+企业岗位实习”的双元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了“最接近企业的实践教学,能产生双重价值的培训,把培训的内容与企业流程紧密链接,把培训与就业相链接”的“学习型工厂”,努力实现“双元制”规定的实训占总学时60%—70%的目标。例如,市技师学院引入深圳麦士德福科技股份公司入校,与华强制衣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服装学习型工厂、与博世公司联合建立了汽车学习型工厂;市机电工程学校与广东隆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工厂”进行了本土化,在校内打造了一个产学研基地。老师与学生全程参与模具的项目策划、设计、零件加工、品质控制、装配、试模、产品缺陷分析及改善的整个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也可以依托完整产业进行课程研发,实现案例教学,还可以针对行业需求,进行模具标准化研究及推行。学习型工厂培训模式进一步强化了校企合作。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把您的建议内容融入到政策制定和具体工作中,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评价,加快培养一支与产业高度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积极健全校企合作法规保障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校外实习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保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权益,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二是强化产教融合。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坚持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磨炼、职业实战”与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及价值创造过程有机融合起来,推行“学中做、做中学”,培养高水平的实用性技能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
  三是深化政产学研合作。鼓励院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共建政产学研合作基地。探索实施“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专业镇+高新企业”合作办学模式,推进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支持院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院校教师到企业转化科研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推进在莞院校与企业的人才、技术合作,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四是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围绕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需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在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中、高级技术工人培养期限为1-2年。以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格局。
  五是健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对企业和培训机构做好政策解读和指引工作,重点在已建立技师工作站和已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大型企业中全面铺开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规范标准开发与认证工作,组建评审专家对已征集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开发项目进行立项评审、指导开发,遴选出一批符合东莞产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加强政策衔接,指导培训课程标准的申报单位开展大规模培训,颁发相应培训合格证书,享受培训补贴。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现结合我局职能,就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00005号提案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直以来,东莞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开展多样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近几年来,我市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与我市职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达1000多家,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积累了改革经验。归纳起来,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共建基地。每所中职学校都与一定数量的企业签定了合作协议,在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有效解决学生的实训实习问题。在该模式中,学生前2年或前2.5年在校学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并进行基本的实训,后一年或最后半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负责学生的培养和培训,企业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岗位需求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二是“车间进校”。把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学习训练,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用人标准与培养目标、实训实习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比如东莞理工学校引进全国光电联盟LED封装车间、市纺织服装学校引进卡蔓服饰有限公司、市电子科技学校先后引进了东莞雷曼电子科技公司的电子加工设备维修车间、台湾精英集团的电脑主板维修车间、东莞市海霖动画制作有限公司。三是“企业课堂”。“企业课堂”是现代学徒制在东莞的本土化实践,采用“2+0.5+0.5”课程模式,即“2年(学校学习)+0.5年(企业课堂)+0.5年(顶岗实习)”,让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跨越,完成由学生角色到岗位熟练从业人员的完整教育过程。我市开办“企业课堂”的校企合作范例有:东莞理工学校与全国LED产业联盟,市机电工程学校与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市电子商贸学校、南华职业技术学校与虎门“意法”电商城等。四是“企业专班”。由校企双方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以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要求。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均开设有5-10个企业专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想集团、中兴通讯、用友软件、以纯服装、日本电产、台湾精诚集团、沃尔玛集团、中大科技、永强汽车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在中职学校组建的企业专班;理工学校与市机器人协会、市电子商贸学校与市电子商务协会开办的行业专班。有不少的“企业专班”还实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五是“教学工厂”。市机电工程学校与广东隆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工厂”进行了本土化,在校内打造了一个产学研基地。老师与学生全程参与模具的项目策划、设计、零件加工、品质控制、装配、试模、产品缺陷分析及改善的整个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也可以依托完整产业进行课程研发,实现案例教学,还可以针对行业需求,进行模具标准化研究及推行。
  2.组建职教集团。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和限制,加强校企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集团经营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学与经营的效益,为企业培养充足的技能型人才,2013年以来,我市大力支持职业院校牵头组织职教集团。到目前为止,我市职业院校先后组建了纺织服装、模具、LED、财经、汽车、电子商务、电子、家具、机电、学前教育等10个以专业为纽带的职教集团。职教集团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内部结构合理,管理机制完善,集团内各成员单位之间紧密团结,在师资、设备、技术、教学、实习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成立以来,职教集团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聚集优质教学资源和校企合作为重点,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和合作模式,协同创新,实现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办学,促进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师资、设备、技术、教学、实习等资源共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做到信息互通、资源互享、人才共育、产业共推、利益共赢,推进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活、做优,成效显著。东莞市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东莞市模具(国际)职业教育集团被评为广东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
  3.开展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为加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支持力度,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我市于2017年印发了《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定点实习实训基地的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对经认定的企业给予补助。为做好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审批、建设及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保证职业教育实训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印发《东莞市教育局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实施细则》、和《东莞市教育局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经费管理办法》。到目前为止,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共认定了84家定点实习实训基地。
  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持续推动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鼓励职业院校在遵循人事、经费管理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大胆改革创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产教学研结合,释放办学活力。鼓励各行业龙头企业成立技能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建设高水平职业培训师队伍,建立产教信息反馈机制。



办理单位: 市人社局,教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