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由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东莞模式”。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东莞的土地消耗日益严重、增量土地日渐减少,东莞城市发展受到土地供需矛盾的严重困扰。近年来,如何促进城市土地有计划开发利用,提升存量土地二次开发的效用,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成为东莞城市发展规划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契机和必要性(详见附件)
(一)东莞瞄准以城市更新促高质量发展
(二)“拓空间”成为东莞参与湾区建设的战略支撑
(三)港澳台企业迫切需要“城市更新”实现产业突围
建 议:
鉴于以上分析,东莞在新增用地空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发展目标,就只能依靠盘活存量土地挖潜,进一步拓展新的承载空间,引进更多优质项目来保持发展动力,更好支撑东莞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的发展目标。具体建议如下:
(一)、推动从“旧改新”转向“旧改新+注入产业源”的城市更新模式。过往的三旧改造和现在的城市更新都只是简单地对空间“旧改新”,不足以提高城市品质。如果在新的“城市更新”中能够注入产业源,将使城市更新不仅获得“空间更新”,更能为这座城市留住产业内容,让城市更有内涵、更具品质,让东莞经济更有活力。港澳台企业手握大量优质产业源,建议政府能够通过奖励和放宽政策审批条件(不限于奖励容积率、降低相关税费等方式)鼓励港澳台企业通过注入产业源来深度参与城市更新,助力“品质东莞”建设。
(二)、成立工作小组辅导港澳台企业参与城市更新。从虎门太平手袋厂设立起,有一大批港澳台企业在东莞扎根了30年以上,这些企业为东莞改革开放,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如今,这些企业中,虽然有像龙昌集团在常平镇打造翔龙天地城市综合体这样的先行者,但有更多的企业和接班人在迷茫中不得不面对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双转型带来的市场风险。因此,建议成立工作小组,辅导在莞扎根30年以上的港澳台企业参与城市更新,从政策宽度上引导这些企业以产业为根基,以更新为翅膀,通过产业源渗入城市更新,把工业微笑曲线的两端留住,让东莞的城市更新事业持续具有产业内涵,让这座城市不但有房子、有面子,还有品质、有内涵。
(三)、通过政策支持盘活港澳台企业旧厂房及土地的使用。港台企业的许多工业厂房,大部分是集体建设用地,权属属于村委会,但实际使用权是私人或者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甚至很多旧厂房都是违建,或者在各镇街报建而来。作为历史遗留问题,这些旧厂房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影响东莞城市发展水平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痼疾”。能否通过这一波“拓空间”的机遇,从政策上扩大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的适用范围,加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此来促进港澳台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助力东莞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比翼双飞,一方面将解决这些企业的转型问题,另一方面也将把这些投资人的港澳台“二代”继续留在东莞,为“拓空间”腾退出更多的土地,使东莞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实现城市品质的大提升。
(四)、鼓励港澳台资本通过市场竞争最大限度参与城市更新。东莞在城市更新中既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希望通过激活民间力量,打好“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整体统筹”“多元开发”的城市更新组合拳。但当前城市更新政策,对参与城市更新的主体有明确的限制。因此,希望政府能通过政策突破,鼓励港澳台企业以市场竞争方式最大限度参与东莞城市更新。包括从准入门槛、审批程序、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及鼓励,大力引导港澳台企业参与连片集中改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