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都是点状分布,其作用和影响力受到局限。依托散裂中子源打造的中子科学城和深圳光明新区光明科学城只有一山之隔,如能协同联动发展,将有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这符合国家战略布局,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必备硬件条件,是东莞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
东莞中子科学城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已建设了3台谱仪设备,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等重点项目也在加快推进建设。而深圳光明科学城正在规划建设一批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室、综合研究平台等,目前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首批重大科学装置已开工建设,同时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也正在建设中。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协同发展将是1+1>2,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高地和示范区。
建 议:
1.建立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粤港澳处于“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体制框架之下,必须强化协调合作,破解莞深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束缚。建议由省级层面设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协调机构,统筹协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编制及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政策措施,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促进莞深协同合作,辐射带动珠三角区域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三种流通货币,制度差异比较大,但也正是这种制度性差异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一方面,在“一国两制”下,在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载区可以把港澳市场经济成熟、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法治公认度高、科研力量比较强等优势,与深莞地区市场大、制造业发达、科研实力雄厚和政府决策力、执行力强等优势结合起来,实现更全面、更协调、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支持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载区中先行先试,通过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两者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高效便捷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3.推动协同创新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充分利用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创新引擎,在“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核心轴线”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做实做强高校联盟,加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消除科创资金流动障碍,促进科创人才更加便利交流交往。支持共建科技园和各类大数据平台,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立产业研究院、孵化器。
4.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立相关协同机构,按照共同投资利益共享的原则,优化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之间的快速互联互通,加快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之间的快速通道,规划建设两者之间的快速路或高速路,通过延长地铁路线、增设站点建设,加快两者之间城市轨道建设,开通两者之间常态化日常化的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两者之间交通网络布局。
5.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衔接。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粤港澳青年创业区、港澳青少年创新创业基地,重点为港澳青年、青少年在大湾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港澳模式公共服务,先行先试,完善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劳动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让港澳创业青年享受与内地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并逐步放宽港澳居民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一些限制性规定,为港澳青年就业创造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