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地处广州深圳香港三个国际大都市之间,位于大湾区核心区域,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2018年生产总值已达8300亿,经济增速、财税等多项指标排在全国全省前列;历时12年建设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以我市中子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核心载体创建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汇聚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产生大量的学术研究和科技活动,密切与北京上海乃至全国各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联系。但是,我市目前没有中心城区高铁始发站,仅开通了广深港高铁虎门镇级一座高铁站。而统计表明,我市作为广东地区铁路客运重要的客源地之一,每年铁路客运量规模达1000万人次以上。原设计每日客流3000-6000人次的虎门站2017年发送总数687.7万人,月均57.3万人,日均1.9万人,到达总数596.2万人,月均49.7万人,日均1.6万人。2018年发送总数756.6万人,月均63.04万人,日均2.07万人,到达总数79.5万人,月均66.2万人,日均2.2万人。不但客流量大大超出设计负荷,而且客流量上升趋势明显。随着香港西九龙站的开通运营,客流量还将进一步扩大。已建成及规划建设的铁路车站均偏于城市一隅,且均为中间车站,仅起到服务过境交通的功能,对中心城区支撑带动作用不足且难以有效辐射东莞全域。据不完全统计,东莞每年约有700万人次需借助广深地区车站(主要为广州南站、深圳北站)出行,平均出行时间较其他城市约多出一个小时,东莞铁路布局亟待全面优化提升。而省发改委已经牵头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研究工作, 仅将广深第二高铁作为远期规划研究项目。基于以上因素,我市现有交通区位的短板,已严重制约了穗深港整体辐射带动力,也势必影响散裂中子源等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作用的发挥。因而加快规划建设广深第二高铁及东莞中心区始发站已成为加快推进大湾区建设的迫切需要。事实上,我市早在2016年已经开展了东莞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研究,提出构建赣深—深茂联络线(赣深客专南沙支线)、深茂—广汕联络线(赣深客专增城支线)并在寮步镇或松山湖高新区设置东莞中心城区高铁始发站及动车运用所的设想,其中深茂—广汕联络线(赣深客专增城支线)与广深第二高铁线路方案基本一致。目前,我市已对上述线路路由、中心城区高铁始发站、动车运用所选址等进行了规划控制,东莞境内线路方案较为稳定,且已得到沿线镇街的支持,及早修建也能实现广汕铁路、深茂铁路、中南虎城际和赣深客专的有效衔接。


建    议:
     鉴于我市已经具备设置中心区域始发站的条件,为此建议:
       一、深刻认识散列中子源及其重大科学装置是未来改变珠三角乃至中国在全球创新格局地位重要平台的战略意义, 加快广深第二高铁的规划建设,通过新的高铁通道连通周边高铁网络。尽快实现区域路网的互联互通,强化广深主轴北向通道能力,加强东莞与广州、深圳中心的联系, 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积极主动向省委省政府申请加快启动广深第二高铁的规划建设,请省发改委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中,将广深第二高铁纳入近期建设项目,与深茂铁路、中南虎城际同期开工建设, 尽快完成珠江东岸高铁主轴及网络的构建,并实现东莞市向各个方向发车的功能,有利于东莞的经济发展和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作用的发挥,同时也方便群众出行。
        三、积极与香港、深圳沟通,主动与深圳对接,推动东莞中子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核心载体创建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为最大发挥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学装置的重要作用,争取香港、深圳支持,尽快打通国家科学创新中心区域内的快速轨道交通,在东莞中心城区建设高铁始发站,切实实现区域内互联互通无缝对接,为国家科学创新中心打好硬件基础。
        四、进一步深化东莞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研究,总结吸取虎门高铁站等规划建设中的经验。


提案者: 鲁宇,王晓蔚,黄蔚然,赵一杰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