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开放跨境电商政策以来,进口消费品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进口消费品1.1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下同)增长15.3%,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8.8%。其中广东省进口额为25969.1亿元,增长10.1%,东莞进口总额为5236.99亿元,增长7.6%。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枢纽前沿,商贸发达,消费潜力巨大,新常态下应积极构建开放型智慧经济新体制,加强进口快消品产业布局,积极促进筹建粤港澳大湾区进口快消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实现粤港澳的产业融合升级。
交易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
1、通关时间长效率慢
进口快消品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保质期(尤其是食品)短,但检测的项目繁多,进口流程耗时长,提高通检效率成为企业最迫切的需求。
2、溯源保真难以控制
目前进口商品信息都是分段式采集,针对生产者、消费者、进口商、物流商、监管部门等溯源信息未完全公开透明化,真正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是还需要努力的痛点。
3、集散中心(物流仓储)建设滞后
当前物流仓储建设已严重滞后于实际的仓储需求(目前东莞港保税仓使用率达到90%以上),尤其是酒、生鲜等商品对于仓储有着更高的要求,亟待加快建设各类保税仓,完善物流体系,提供更高质量的物流仓储服务迫在眉睫。
4、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亟待破解
进口快消品供应链内部各方相互依存,与此同时,由于赊销已成为交易的主流方式,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供应商,很难通过传统的信贷方式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短缺又会直接导致后续环节的停滞,甚至出现“断链”。
建 议:
一、交易中心建设解决方案
1、商检前移,国外仓库前置,提供通关效率
协调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建立“单一窗口”,通过商检前移、国外仓库前置等手段,逐步开展通关、仓储、配送一体化的智能监管模式,优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缩减通关时间,降低企业成本。
2、利用“物联网+云计算+防伪码”技术,打造溯源系统
对进口商品实施二维码溯源,保证所有商品100%都经多重海关检验进口,同时每款商品都有详细的报关与检疫证明,真实海外货源,厂家信息可追根溯源。
3、建立保税仓联盟,完善的仓储及保税仓发货模式
协同海关商检、物流机构,建立百家保税仓联盟,保障货品安全储备及商品高效运达;完善“供应链C2M模式”以带动进口快消品的柔性生产,确保保税仓进口快消品一件代发。
4、利用“互联网+数据+金融”技术解决供应链金融
通过累积交易数据,并联合金融机构,对优质的商家进行授信贷款融资,解决企业资金缺口;同时通过各种第三方支付方式,解决跨境的交易付款问题;探索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为本地企业提供金融融资支持。
二、交易中心建设的建议
1、交易中心依托供应链、仓储、数据、创新技术等优势,改变传统模式,搭建“供应链赋能商家联合服务消费者”的创新SB2C交易模式,形成一个以大供货商为基础设施和底层规则的生态系统。
2、项目规划分两期:前期在滨海湾新区成立一家运营公司,负责交易中心的筹建、运营及服务;后期在东莞港港口搭建通用仓库,集存储、交易及流通于一体,构建进口快消品产业供应链生态圈。
3、交易中心溯源系统与市海关商检的国检系统对接,形成进口产业链的专用溯源保真及防串货系统,既能追溯产品的生产信息,也能追溯通关检验检疫以及市场流通信息数据。
4、政府政策及财政的有效支持(天津港保税区、宁波义乌港保税区已有案例可参照);建议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易中心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建设;支持国外经贸机构在东莞设立联络处,为商家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