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广东省老龄化水平上升了2.11个百分点,预计到2050年,老龄化程度达23.77%,将迈入重度老龄化之列,东莞作为外来人口涌入的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户籍人口约201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30.4万,约占15.1%。据调研,我市养老服务主要有居家养老、院舍养老(含公办养老院和公办民营养老院)、机构养老及家庭养老四种方式。截至2018年12月,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已实现有养老服务需求的城镇社区、村100%全覆盖,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达16905人;院舍养老主要面向户籍供养老人,入住率较低,全市31家镇(街)敬老院床位平均使用率为60.60%,少部分采取公办民营的养老院对外开放;登记注册的养老机构有6家,床位共1408张,大部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规模相对较小,入住率低。
  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市养老服务已经做了较多的尝试,亦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养老服务覆盖人群较少。从居家养老、院舍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群的数量情况来看,所覆盖的人群数量较少,养老服务缺口大;
  2、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薄弱。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大多处于亏损状态,面临发展动力不足、服务力量短缺、规模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3、整体投入欠缺。从养老服务的软硬件配套上看,总体投入较为欠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机构硬件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专业人才、技术配套还有待于提升。
建    议:
  1、完善养老服务相关产业的政策和制度建设。以东莞市老龄事业“十三五”规划为导向,在《东莞市养老机构资助办法》、《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基础上,从养老机构用地、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专项服务实施与评估等方面推动养老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创新化。
  2、建立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从市、镇、社区三个层面推动老年大学、老年人协会的设立和服务开展,市一级做好统筹规划和指导,从文化康娱、老年人维权、养老宣传、志愿服务和照护服务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推动老年互助体系构建,完善养老服务内容和体系。
  3、基于大湾区优势,进一步鼓励和创新异地养老模式。基于土地和人力资源优势,港澳庞大的养老需求和较为完善的服务技术,既有优惠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关于跨境养老的优惠政策,让港澳老人享受内地养老优惠;从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异地养老服务模式。同时,鼓励企业、养老服务机构创新养老产品,结合在地资源开发返乡探亲、乡村旅游等新型异地养老,满足多元化需求。
  4、推动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中职院校开设养老服务、心理、社工等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加强职业化教育,提升现有服务人员的质素和技能;提升薪酬标准和职业美誉度,提升高素质人才对养老行业的归属。
  5、鼓励、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开放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投资兴办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和倡导压力服务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设立养老慈善资金,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发展现代养老产业,研发和推广老年辅具、护理用品等老年用品,发展老年旅游、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倡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
  6、推动智能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化发展。整合互联网、科技、养老大数据等资源,建立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市、镇、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资源共享,完善老人求助系统,逐步扩大覆盖面,实现养老服务智能化。
  


提案者: 李梦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