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2016年2月,国务院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因此,加大对基层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结合家庭医生服务,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建设,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对于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提升我市大湾区建设医疗和卫生服务能力。
  目前我市基层中医药的普遍情况是:一是社区中医药投入不足,中医馆基础建设和设备未能达到要求;二是镇街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资源不平衡;三是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缺失,中医师承教育仍未形成体系,经验不足的年轻中医师没有名老中医师指导;四是中医药服务未能有效地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得性;五是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中医药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
  

建    议:

  (一)保障财政经费投入。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单独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增长机制,投入经费重点向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等方面倾斜,逐步改善中医药工作环境,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二)完善基础硬件设施。根据规划纲要求,加强社区中医馆硬件设施建设,大力扶持基层特聘中医专家工作室建设,全市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符合《广东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指南》的中医馆,并同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诊室的规范化建设。
  (三)加快市国医馆建设。市国医馆定位为集医疗、科研、教学(师承)、文化与养生于一体的传统中医药综合服务体,打造“一馆一所四基地”,为群众提供极具中医特色的诊疗服务、缓解群众看名医难的现状,成为培育新一代中医名家的中医药基地,成为传统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中医药平台。加快推进市国医馆建设,对全市社区中医馆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推进基层签约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配有中医师。在推进签约服务过程中,要注重签约服务效果,凸显中医药服务的便捷性,引导居民主动签约。同时,要积极探索提供差异化服务、分类、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中医药服务需求。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名中医师承”等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加强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基层中医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中医人员的临床基本能力;进一步加大中医师承教育力度,重点选拔一批社区服务机构中医药人才为名中医继承人,培养一批在全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基层学科骨干。
  (六)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毫火针疗法是我市在2018年1月东莞市虎门中医院与中国中医特色疗法研究院(香港)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签约的合作项目,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在原有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大湾区建设和群众的需求,大力推动毫火针特色疗法,逐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试点铺开毫火针技术,并建立毫火针专科联盟。


提案者: 殷炯棠

答复单位: 市人社局
答复文号: 东人社函〔2019〕202号
答复日期: 2019年04月16日
联 系 人: 刘耀国
联系方式: 13712104373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B类
  东人社函〔2019〕202号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20190295号提案的答复
  市卫生健康局:
  《关于推进我市社区中医馆建设的提案》收悉,经研究,我局答复如下:
  关于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建议。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2018年5月,我市出台了《东莞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办法》(东人发〔2018〕34号),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主要划分为五类:初任培训、晋岗培训、在岗培训、业务培训和年度考核培训,规范了各类培训班培训学时,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市卫生健康局可以通过开展中医药人才专题培训,提高中医药人才整体素质,局将结合工作职责,积极配合开展好该项工作。


 
答复单位: 财政局
答复文号: 东财函[2019]772号
答复日期: 2019年04月23日
联 系 人: 周建业
联系方式: 13798882241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关于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第20190295号的会办意见
  市卫生健康局:
  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关于推进我市社区中医馆建设》(第20190295号)收悉。结合市财政职能,经研究,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一、关于保障财政经费投入方面。我市2019年预算安排705.5万元财政资金以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主要用于东莞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市级名中医师承项目及学术宣讲会经费、东莞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项目运行维护以及中医药知识宣传等四个专项。
  二、关于社区中医馆建设方面。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发展和群众对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从2018年起,我市计划用2-3年时间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新标准对中医药综合服务科室用房、中医理疗康复设备均提出明确的建设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科室统一挂牌“中医馆”,采用突出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装饰风格,鼓励独立设置中医“治未病”科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测算预计需约4.12亿元的经费,原则上由镇街(园区)财政安排解决;市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安排4050万元的专项奖励金,对每家达到我市新标准的社卫机构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金。
  三、关于市国医馆建设方面。市中医院已于今年3月下旬向市发改局提交《东莞市国医馆项目建议书》,预计今年可通过市发改局审批程序,正式立项,市财政将做好经费保障工作。
  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提出将市中医院建设成为我省高水平医院的目标。下一步,市财政将积极配合主管部门,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做好经费保障工作。
  以上意见供参考。


 
答复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
答复文号: 东卫函复〔2019〕147号
答复日期: 2019年05月14日
联 系 人: 关丽珊
联系方式: 23281066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东卫函复〔2019〕147号
  (B):类
  对东莞市第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
  第20190295号的答复
  殷炯棠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社区中医馆建设的提案》(市政协提案第20190295号)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夯实基层,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建设
  (一)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发展和群众对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从2018年起,我市计划用2-3年时间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新标准对中医药综合服务科室用房、中医理疗康复设备均提出明确的建设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科室统一挂牌“中医馆”,采用突出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装饰风格,鼓励独立设置中医“治未病”科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测算预计需约4.12亿元的经费,原则上由镇街(园区)财政安排解决;市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安排4050万元的专项奖励金,对每家达到我市新标准的社卫机构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金。
  (二)按照标准建设社区中医馆
  根据省财政厅、省中医药局的部署,对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项目补助资金330万元,为中央财政补助,主要项目为基层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的建设,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东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并对全市33个镇街(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10万元的资金补助,项目建设周期为一年。
  二、提升品质,全力推动市国医馆建设
  市中医院已于2019年3月下旬向市发改局提交《东莞市国医馆项目建议书》,预计今年可通过市发改局审批程序,正式立项,市财政将做好经费保障工作。
  市国医馆定位为集医疗、科研、教学培训(师承)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传统中医药综合服务体(不设床位),依托市中医院,为群众提供极具中医药特色的诊疗服务、缓解群众看名医难的现状,成为培育新一代中医名家的中医药基地,成为传统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中医药平台,具体分为“医疗服务”、“科研教育”和“公益服务”三大部分,助力东莞建设“中医药强市”、“卫生强市”。建成后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结成联盟,起中医药教学系统传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增加交流合作的作用。
  三、多措并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部门联动加强政策支持。2017年6月,省中医药局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广东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与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方案落实责任,着力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同年12月,原我市卫生计生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东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与实施方案的通知》,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
  (二)加大投入推动发展。我市2019年预算安排705.5万元财政资金以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主要用于东莞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市级名中医师承项目及学术宣讲会经费、东莞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项目运行维护以及中医药知识宣传等四个专项。
  (三)推进基层签约服务。2018年,我局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出台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方案,推出首批三大类11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及收付费方案。下来我局将做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结合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中医师纳入到家庭医生团队里,突显中医药传统特色,提升群众签约率和服务能力。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近年来,省市重视人才培养的工作,全市共有国家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省中医特色专科1个。组建中医专科联盟2个。重视中医药传承工作,全市共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6人,省名中医师承指导老师9人;省名中医9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 国家级师承项目6个,省级师承项目9个;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3个,市级师承项目50个。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共培训护理骨干42人。
  (五)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2018年1月,“粤港澳大湾区毫火针疗法培训推广中心”列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项目,虎门中医院和中国香港特色疗法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自签约合作以来,毫火针疗法创始人刘恩明教授定期到虎门中医院坐诊,培养我市继承人,并举办多期毫火针疗法专题培训班。2019年1月,与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毫火针疗法专科联盟和毫火针疗法推广工作室,在我市基层试点推进毫火针疗法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专业化、规范化、同质化的中医药服务。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市人社局,财政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