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2016年2月,国务院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因此,加大对基层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结合家庭医生服务,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建设,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对于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提升我市大湾区建设医疗和卫生服务能力。
  目前我市基层中医药的普遍情况是:一是社区中医药投入不足,中医馆基础建设和设备未能达到要求;二是镇街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资源不平衡;三是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缺失,中医师承教育仍未形成体系,经验不足的年轻中医师没有名老中医师指导;四是中医药服务未能有效地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得性;五是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中医药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
  

建    议:

  (一)保障财政经费投入。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单独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增长机制,投入经费重点向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等方面倾斜,逐步改善中医药工作环境,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二)完善基础硬件设施。根据规划纲要求,加强社区中医馆硬件设施建设,大力扶持基层特聘中医专家工作室建设,全市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符合《广东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指南》的中医馆,并同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诊室的规范化建设。
  (三)加快市国医馆建设。市国医馆定位为集医疗、科研、教学(师承)、文化与养生于一体的传统中医药综合服务体,打造“一馆一所四基地”,为群众提供极具中医特色的诊疗服务、缓解群众看名医难的现状,成为培育新一代中医名家的中医药基地,成为传统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中医药平台。加快推进市国医馆建设,对全市社区中医馆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推进基层签约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配有中医师。在推进签约服务过程中,要注重签约服务效果,凸显中医药服务的便捷性,引导居民主动签约。同时,要积极探索提供差异化服务、分类、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中医药服务需求。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名中医师承”等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加强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基层中医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中医人员的临床基本能力;进一步加大中医师承教育力度,重点选拔一批社区服务机构中医药人才为名中医继承人,培养一批在全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基层学科骨干。
  (六)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毫火针疗法是我市在2018年1月东莞市虎门中医院与中国中医特色疗法研究院(香港)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签约的合作项目,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在原有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大湾区建设和群众的需求,大力推动毫火针特色疗法,逐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试点铺开毫火针技术,并建立毫火针专科联盟。


提案者: 殷炯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