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自设网站或是阿里巴巴1688、慧聪网、百度等平台进行推广。然而,另一帮“特殊人群”也盯上了这些网络平台,职业打假人逐渐走进网络,成为职业举报人。特别是近年来,东莞市工商局以及各工商分局更是饱受职业举报的困扰。2018年以来,沙田工商分局共处理消费投诉177宗,其中有109宗涉及网络的疑似职业投诉,占比达61%。当前,网络“恶意”投诉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扰乱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网络“恶意”投诉者常用的手段就是在网上购物时拍下商品而不付款,或者付款后以各种理由关闭交易,然后将商品信息及订单号截屏向商家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或者网络平台所在地监管部门投诉。监管部门对商家进行违法线索检查核实和消费申诉调解,特别是高频率的被投诉商家,必须经常应对监管部门的重复检查和调解,严重干扰了商家的正常经营活动,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是浪费行政资源。对于无厘头、重复的投诉举报,基层监管部门都得做到事无巨细,出动执法人员现场检查、调解,制作检查、调解记录,打印照片,制作受理(不受理)通知书,然后通过快递邮寄方式告知投诉举报人。对于立案查处的还需另外通过快递方式告知投诉人案件处理情况,浪费了行政资源。为了应对一起复议或诉讼所耗费的行政资源可能比查处一起案件还多。
       三是给经营者造成经济损失。网络“恶意”投诉者投诉举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赔偿,几乎没有单纯违法线索举报行为。众多网络“恶意”投诉者在与经营者协商时会直接以举报作为要挟,若经营者愿意赔偿就放弃举报或者撤诉,导致很多经营者因惧怕行政部门的检查与处罚而选择“私了”,给予网络“恶意”投诉者三倍货款的赔偿,不足五百赔五百,更有甚者会给予投诉者巨额赔偿款。

建    议:

  一是严厉打击职业举报背后的利益链。举报本身并不违法,而且还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对违法线索进行举报是任何人都拥有的权利。但是,职业举报与敲诈勒索仅一步之遥,职业举报背后的利益链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举报范畴,甚至已经演变为犯罪行为。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出台相关政策从严打击职业举报人“职业索赔”,将以敲诈勒索为目的的职业举报人列入扫黑除恶线索摸排对象。
  二是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明细。近日,东莞“非公经济50条”出炉,其中明确提出“有效甄别职业索赔、职业举报的牟利团伙,建立投诉举报异常名录,合理界定企业经营责任,严厉打击涉嫌敲诈勒索的行为,依法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落地细则,以政府文件形式,明确“职业索赔职业举报”的概念,更加准确清晰描述目前职业举报群体背后的“私益性”,摘除长期以来职业举报群体头上的虚假公益光环;建立职业举报人“职业索赔”黑名单,对于被确认为职业举报人“职业索赔”的将纳入投诉举报异常名录,以区别于普通消费者;对于存在失信行为的,将给予信用惩戒;对于确认构成敲诈勒索、诈骗的相关人员,将作为扫黑除恶线索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三是引导企业守法经营。企业是网络广告发布的主体,减少职业举报行为的最佳措施是从源头抓起,积极梳理近年来网络广告举报内容,紧跟职业举报热点,对辖区内的网络经营单位以及新闻媒体、广告经营单位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培训工作,引导企业规范使用广告语。加强与电商协会的联系,充分发挥电商协会广泛联系网络经营企业的作用,促成其成员之间信息互通及资源共享,及时开展预防性教育和提醒,强化行业诚信自律建设,加强主体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形成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的网络广告市场环境。


提案者: 沙田镇政协小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