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涉军科研院所和企业约80家,不少军工企业已获得保密资格审查认或生产许可认证,很多高科技企业在前沿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成为助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可见,东莞早已具备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基础,缺的是机遇。而2019年是东莞的开运之年,包括东莞在内的珠三角城市群在等待了十多年后终于以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今,借助军民融合的东风,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我市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同时也面临了非常严峻的考验:
  1.我市的军民融合平台有待完善。军工企业相对较为封闭, “民参军”渠道不畅,军工“四证”相关资质办理周期长、手续复杂,军工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军工产品研发、检测投入大,一些优质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军工领域。由于保密等原因,军工单位对所需配套产品无法完全公开,军地缺乏信息交流平台,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军品需求信息。
  2.军民融合产业基金需要强化。缺乏统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实现“无缝对接”具体的扶持政策较少。
  3企业对于军民融合的参与度不高。军地双方供需信息不通畅,大多企业研发生产很少考虑产品军民通用性和开辟军需新市场。企业有“参军”意愿,相关部门不了解,企业也不知从何入手。我市兵工企业中国防科工占比多,且大多是子公司,在享受国家有关扶持性政策方面相对封闭。相关人才比较欠缺,融资困难。
  4我市关于军民融合服务的中介机构不多。参与军民融合信息交流的中介处于一个尴尬、被动的境地,与军工企业交流少,不能有效参与军民融合的进程,有信息资源需求的单位无法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平台型中介的作用被淡化,导致中介机构不多的状况。
  

建    议:

  关于在大湾区背景下进一步支持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建议:
  制造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脊梁”。在2018年东莞两会上,“传统的产业转型的动力何在”、“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有何密码”、“粤港澳大湾区倍增下东莞的机遇”等话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同样,在粤港澳大湾区倍增下,东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也迎来机遇,但如何把握机遇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点:
  1、成立大湾区军民融合制造产业基金。在大湾区背景下,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首先需要成立大湾区军民融合产业资金。由政府牵头,吸引有军方背景的大基金和投资机构加盟,联合成立东莞市军民融合制造产业基金,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或政策配套,投资已经或即将取得军工资质的企业。以资金来带动资源,以资源来提升技术,以技术提升企业,形成一种联动良性的机制,促进大湾区东莞军民融合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2、引进专业的军民融合中介服务机构落地。解决了资金的问题,下一步是解决军民融合的技术和人才问题,这首先需要引进专业的军民融合服务机构落地。由政府牵头,吸引全国军民融合的服务机构来莞落地,为企业提供军民融合相关的研究、咨询、会展、数据和金融服务,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军地融合协同发展
  3、促进东莞市军民融合的院校所企产学研合作。引进军工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市级军民融合创新平台,从资金、人才、技术、设备、产业等提供全链条的军民融合支持服务。
  4、引进大湾区军工科研院所分所及军工企业总部。军工科研院所作为军工企业的骨干力量,是军民融合战略的践行者,是强军、富国重大责任的肩负者。引进军工科研院所到莞建立分所,促进大湾区背景下东莞军民融合产业技术的提升;引进军工龙头企业的总部,以龙头企业作为领头羊,带领我市乃至整个大湾区军工企业的发展。
  


提案者: 张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