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同步升级产业工人技能,是产业转型升级获取持续内在动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内在需求,对我市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工作现状
  (一)政府政策与实施方面。通过大力实施“东莞制造2025”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完善技能人才培育政策配套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东莞市“首席技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
  (二)企业针对性提升方面。企业通常都会进行入职培训,但由于普工流动性大,对员工的培训有一定限制,主要方式仍是“以老带新”,较少邀请专业社会师资进行培训,中小型企业在员工培训主动性方面不高。
  (三)产业工人自身提升方面。在“机器换人”、智能制造为先导的产业升级大背景下,调研发现,产业工人自身对于提升自我学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问题
  (一)政策体系偏宏观,针对性不强。我市尽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体系,但在培训标准、实施路线图,资源配置和专业化支持等政策制定上仍然欠缺。人才培养政策缺乏针对性,人才政策与企业需求脱节,重视对高端人才的支持,缺乏对学历不高的技工人才支持。
  (二)人才供需脱节,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有待提高。我市高校及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模、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机制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产业工人整体素质不高,以机器换人和智能装备制造为例,调查显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1.4%,高级职称员工仅占2.19%,。
  (三)政策宣讲力度不足,信息渠道不畅。企业普遍反映,与有关政府单位对接不畅,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人才培养政策。联接政府、企业、员工之间的信息渠道,政策解读、相关政策发布等信息流通机制有待建立。
  

建    议:

  (一)开设特色课程,多种方式鼓励工人自主学习。依托本地高校院所,以校与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产业工人特色课程。如:依托“技师工作站”等平台,提升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由政府购买向企业或个人发放“学票”,产业工人可凭票到指定的学校、培训机构免费学习;探索产业工人通过在指定微信公众平台上注册、签到、评价、分享等方式获取奖励积分,能用于指定书店购书。
  (二)鼓励企业集中培训,将技师数量纳入认定体系。将企业对在职员工开展培训的次数、员工在职期间得到职业技能提升、职称晋升等指标与对企业评定、减税等优惠政策挂钩,倒逼企业重视在职员工技能培训;考虑将初级、中级和高级技师占比纳入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系统,以此提高企业对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三)引导员工自主培训,打造权威学习平台。提高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引导员工自主培训,建立一套招聘、培训互相促进贯通的机制,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APP等搭建学习平台,安排专项资金提供持续的财政支持,引导产业工人自主培训常态化。
  (四)设置普惠型“微奖励”,增强社会认同感。提升广大产业工人的社会认同感,城市归属感,设置一些普通人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微奖励”,设置一些相对大众的奖项,如:社保满15或20年的,可授予“城市服务贡献奖”。
  (五)“抢人”和“养人”两手抓。“抢人”的便利之处在于“即来即用”,而“养人”却存在不确定性,既需要时间,又很难留住。而全国各地人才意识逐步提升,建议在培养本土人才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并强化宣传,要“抢得到、留得住、用得好”。
  

提案者: 姚进洪,刘治猛,叶效怀,李泽,许斌,钟振强,蔡玲霞,邓皓辉,张敬智,郑金伙,梁笑莲,叶向明,向淑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