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湾区,也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党的十九大正式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预见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当前的政策热点,也是未来的发展热点。东莞要在湾区发展中抢占先机,加快湾区深度融合,提升湾区影响力,首先必须解决在莞港人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在莞港籍学生的入学问题:一是从2015年起将港籍学生纳入积分入户政策,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到我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二是在我市就读的港籍应届初中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我市民办普通高中和公、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还可报考我市有随迁子女招生计划的公办普通高中;三是鼓励有资质的民办教育集团开办国际学校和“港澳台”班。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港籍学生提供的公办学位不足。由于我市公办教育资源有限,适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非户籍随迁子女人数持续增多,在为港籍学生提供公办学位,尤其是义务教育方面,确实存在数量有限的情况。
  据统计,截止2018年3月,在莞港籍总学生人数为14040人。其中,在莞港籍小学阶段入读公办小学的有5619人,入读民办小学的有4543人,入读公办初中的有665人,入读民办初中的有757人。
  2、港籍居民办理居住证和缴纳社保的意愿不强。虽然我市从2015年将港籍适龄学生纳入积分入学政策,但调研发现,很多港籍居民没有按照社会管理有关规定,依法缴纳社保或办理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不符合积分入学条件。
  3、公办学校针对港籍学生的教学衔接不够。目前,我市仅南城、东城有4所民办国际学校,东华有6个港澳台班。全市公办学校还没有针对港籍学生的“港籍学生班”,且在课程设计上没有与港岛同步,让部分港人知难而退。

建    议:

  为创新解决在莞港籍学生的入学问题,我们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由市政研室或发改委牵头,争取政策支持,制定时间表,推进港籍学生在我市同享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
  2、成立专项教育基金。专款专用,解决港籍学生在我市同享免费义务教育的资金缺口。
  3、加强莞港府际间合作。通过府际协商,在我市有条件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开设“港籍学生班”,在课程设置和学制上尽量与港岛同步,并由港教育部门提供一定的专业支持。学生小学或初中毕业后,自动与港岛对接,彻底消除港人子女在内地入学的后顾之忧。
  4、积极鼓励有资质的教育集团筹建国际学校或港人子女学校。为了暂缓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向民办国际学校或港人子女学校购买学位的方式,全力解决港籍学生在我市同享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
  5、鼓励慈善机构、非盈利机构或商会在莞捐资办学。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在师资、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与香港学校结对为姊妹学校,增强港人在莞的归属感。


提案者: 谭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