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在肉类消费上不断提升对牛肉营养价值的认可度,牛肉消费从先前的部分群体消费变为全民性消费,从时令性消费变为全年性日常消费。广东省人口数量约1.1亿,按人均年消费牛肉量10KG计算,年牛肉消费量约110万吨;按每8头牛屠宰牛肉量1吨计算,年需消费肉牛880万头。广东省自身肉牛供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5年末肉牛存栏数为132.21万头,当年出售和自宰的肉牛58.27万头 ,肉牛产量约7万吨,供应量严重不足。
  广东作为全国餐饮市场规模最大省份,在国内市场牛肉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牛肉走私的现象严峻,问题牛肉走私肆虐肉类市场。2018年东莞市数次报导多起牛肉注水查处事件,2019年1月10日最新报导东莞3家镇区活牛屠宰场注水事件抓获涉案人员32人,刑事拘留15人。事件发生后,省农业厅当即召开专题会议,在全省范围迅速开展牛羊屠宰专项整治。
  牛肉消费市场的庞大,但牛产业链条覆盖之广包括养殖、交易、屠宰、销售、肉类深加工等多个环节,全国各大地区、城市对不同环节分散具备发展优势,而广东省自身便可通过各大城镇的优势整合打造完整的牛产业链条广度发展;立足东莞,虽不具备养殖的地理优势,但基于交易端口——横沥牛行系华南地区最大的牛只交易市场百年经营的成熟、东莞市对口的管理单位近两年重点整治屠宰行业的整治保障、东莞经年沉淀的莞商文化和营商环境,致使东莞具备销售环节的绝对优势。
  对此,就当下东莞市牛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作如下分析:
  一、政策上对牛产业发展的指引性意见有限,融资机构对牛产业的支持不足。东莞市多年来以制造业为主,政策上以扶持制造业发展居多,近年来开始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但对农业的支持基于历史产业发展结构而处于较缺乏实质性、具体性的扶持阶段;因国内尚未有成熟的牛产业链条发展模式,故融资机构对牛产业的深入认识存在较大空间,故目前对该产业的信贷支持不足,导致该产业发展融资成本高,未具备初期发展优势。销售端的规模发展,初期阶段的核心成本来自活牛的采购/养殖成本,若想形成规模化,打造产业品牌,需大量资金支持市场的开拓尚能形成良性的现金流量池,故目前政策和融资成本实为最大的瓶颈。
  二、品牌概念不足,品牌效益乏力。近年来,国内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级层面,均加大品牌扶持力度,但整体消费市场尚未形成品牌辨识的意识和导向。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只能靠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去形成影响力,缺乏整体市场环境的品牌号召力。
  三、产业纳税体系不全。牛产业链条跨越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中牛只交易税票获取的复杂性很大。税票的困难,使收购企业与农户之间不能建立直接的买卖合作,导致企业采购渠道减少、选择面较窄,同时也不利于农户销售,影响农户脱贫。另外,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买卖或者交易都需开具税票,对位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牛产业企业,在税费方面仍会承担比较大的压力。
  四、缺乏消费端口品质求证的信息化工具。牛肉质量一方面依赖于管理部门对屠宰端口的管制,一方面依赖于销售端口的品质求证。若存在终端系统可供消费者求证查询牛肉来源,便可从消费端口反向监督牛肉品质。
  

建    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关注市内龙头/代表性企业的实质发展需求,鼓励产业链条的发展与完善。
  二、加大资金层面的支持,如银行协同降低放宽贷款额度与时限,有条件的基于贷款贴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整体成本,可鼓励资金带动产业发展模式。
  三、注重品牌打造与品牌保护。
  四、加强税务体系对牛产业相关环节的政策完善与执行的重视。
  五、打造、开放消费端口可供求证牛肉质量的信息化端口,加强对农产业不可控因素的信息化(非人力)反向管控。


提案者: 曾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