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市污水治理设施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共累计建成截污管网3475公里,37座污水处理厂,并且截止到2020年管网建成到5500公里,新增6座污水处理厂。
  近期印发的《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指出:“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截污管网体系,力争到202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95%。”这就意味着,未来2年内,我市将大量建设污水治理相关的设施,其实除了大量新建污水治理设施外,如何从“存量”中去寻找“增量”,通过加强我市污水处理设施体系的运行与管理,由“重建设” 向“重运行管理”转变,既是我市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的切实需要,又是城市管理从“量变”到“质变”的内在要求。
  二、我市污水治理设施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污水治理设施体系主要由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两部分组成,其中污水处理厂属于末端,而且技术较为成熟,并且其处在地表之上,建设、安装、管理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而污水管网均属于隐蔽的地下工程,受各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的问题较多,进而影响到运营管理的整体效率。
  经调研,我市城镇污水治理设施管理面临以下问题:
  1、主管网建成后没有及时建设支管网,导致主管网的污水排放量有限,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影响较大,运营效率偏低。
  2、新建和在建的污水次支管网,其主材料的选择分为柔性管与刚性管两种(开挖部分以柔性管为主,非开挖部分采用刚性顶管居多),种类繁多,是从管道的输送功能考虑的,没有通盘考虑建成后的运维管理,导致后期的运维管理成本加大,运营效益偏低。
  3、污水设施体系管网运维费用高。管网末端出现问题依然采用传统的勘探排查,或是通过CCTV或管道机器人,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是阶段性的检查,管理效率难以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建    议:

  提升我市污水治理项目设施的运营管理效率,应运用科技化手段,借助物联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网络化、智慧化的运营管理,建议如下:
  1、管网建设主材选用建议从顶层设计上做科学规划,例如慎用钢塑混合的非刚非柔的复合管,建议开挖部分采用HDPE类型管,但同时要求原材料来源证明。
  2、确定管网建设主材类型后,着重从后期的运维管理出发,要求在柔性管、井内置或配置采集传输装置,让全流域管线带有实时在线监测功能,为管网建成后的运维节省人力物力。
  借助大举建设污水管网为契机,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搭建“一中心”“二张网”“三平台”“四领域”“五体系”的智慧水务管理云平台:一中心是智慧雨污水管理的核心基础部件和雨污水治理的决策指挥联动平台。二张网:即物联网雨污水管网、智能雨污水管通信专网,与一中心共同构成新型智慧雨污水管网建设的智慧基础设施。三平台:即河长制雨污水管网管理平台、河长制雨污水管网公共服务平台、河长制雨污水管网基础资源平台,系新型智慧雨污水管网建设的智慧中枢。四领域:即污水处理服务、雨水排放达标和内涝预警服务、安全社会治理和数字经济等新型智慧雨污水管网建设的重点领域。五体系:即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安全管理体系、运营保障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
  


提案者: 无党派人士界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