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美国将我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从金融、市场、关税、技术和外交等领域全面扼制我国发展,全球经济秩序重构和产业分工调整已进入深水区,同时我国也处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升级换挡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一系列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预示着重要的战略机遇。
国际竞争和国内结构机制调整的核心关键,是产业。当前主要产业的分工、竞争、市场等均在全球尺度内统筹,我国以产业为核心的战略突围,也应以全球化的视野考量。
作为大湾区产业重镇,在东莞实施推进国际产业高水平合作,是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路径,将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有力支撑。
中日关系已战略性回暖。
2018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10月日本首相访华,我国明确提出要积极拓展产业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
中日双方的产业结构有高度的互补性。
日本方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在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处于国际一流水平。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研发冗余、技术成果沉默的问题,大量的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停留在研发完成阶段,大量高技术人才价值难以发挥,形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中国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市场规模,国际一流的产品技术落地转化能力,较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充裕的产业资金,灵活务实的产业政策机制,而产业载体空间相对过剩,亟需全球范围内的高技术产业要素来实现上述优势的引领和激发。
中日双方的利益诉求有较强的互容性。
经初步调研,很多日本大型财团对高技术领域合作持审慎态度,但大量的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研发人才团队和工程师团队,对中日产业合作框架下的利益诉求是务实的。日方机构、人员往往表示:不追求股权占比,希望获得较高的薪资福利或销售分成,希望可以较少出资或完全以技术入股,不寻求控股权。而中方,往往更看重股权,希望在资本市场获得收益,以及在关键技术领域获得突破的战略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