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东莞市人才办及各个行政部门陆续出台了许多人才支持政策,如特色人才计划、新时代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方案、十百千万百万工程等,大部分都是针对未入莞人才或者最近几年来莞工作的人才,尤其注重海归、千人、博士等。
  但是,对于已经深耕在东莞,熟悉东莞,忠于东莞,并且已经为东莞做出了大量贡献的众多存量人才却被选择性的忽视了。比如说《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第五条(三)规定申报人为2013年3月13日后来莞工作或创业的,这么好的一个人才政策却硬生生隔离了2013年前已献身于东莞的存量人才,使得绝大多数存量人才都没有享受过参加建设东莞后带来的人才福利,与之匹配的鼓励政策少之又少。即使有,也设置了太多限制条件。再比如说,某花园人才房租赁补贴政策,设计了太多的程序,要求个人与物业签合同、交押金、一年后再申请租房补贴等,本来是优惠人才,方便人才,却反而给人才带来诸多障碍。导致即使拿到补贴,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翻阅全国各地的人才政策,也大多只针对新引进人才,忽视存量人才,这样很可能会导致当地存量人才的外流,到其他城市成为新引进的人才,从而造成全国人才大流动,本地固有人才大量流失。同时,这些政策的负面影响也会传给新入东莞的人才,使得新入人才过于追求当下政策带来的福利,而无法达到设立人才政策以期促进当地发展的初衷。
  另一方面,对于新近引入的东莞人才,需要多久适应东莞环境,如何解决引进后持续发展的问题,引进后本人真正工作在东莞的比例有多少,为东莞发展做出的贡献如何衡量,新入人才的选用育留问题,享受政策福利而不在东莞工作的人才如何裁定等问题,也需要长时间摸索,才能避免造成“花钱买成果”的现象。引进人才和存量人才的政策比例要合理,才能达到新旧人才交替的平稳过度。
  攻城略地的同时,也要守住后方阵地。
  

建    议:

  为了留住东莞市存量人才,深入挖掘存量人才的潜力,充分发挥存量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存量人才的归属感及安全感。建议如下:
  1. 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留住存量人才,同时吸引更多新的人才。
  比如说参照《特色人才计划》,推出《麒麟人才计划》,主要针对东莞市存量人才。可从存量人才已经在东莞做出的贡献角度制订相应的支持政策。
  考核指标也相对容易裁定,如存量人才在东莞申请的专利、发表的论文、制订的标准、承担的政府项目、开发的新产品、缴纳的个税、参加的义工活动、组织的公益活动、社团工作、学术活动、引进新的人才、引进新的项目、牵头成立的社会组织、参与的政府活动、已获得的称号等。
  支持的侧重点可考虑:资金奖励、子女入学、社会身份、劳动模范、人才卡、人才房、政府事务人才通道、职称晋升、创新项目支持、基础科研支持等。
  人才类型可以从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创新人才、金融人才、管理人才、新型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稀缺人才中选拔。
  2. 单独出台存量人才的个税减免政策
  随着2019年新的个税政策的推行,存量人才的个税将会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在个税减免方面予以支持必将起到有效的激励效果。
  3. 搭建新老人才沟通渠道,成立“人才之家”社团
  设定固定场所,定期举办人才交流活动,人才之间互通信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也可以促进项目合作等。
  4. 开通存量人才参政议政通道,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
  


提案者: 九三学社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