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要求,为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新方向,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近年来,东莞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的乡村环境,但是对农村特色文化发掘、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的推动、文化生态保护还存在短板和不足。有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文化特色不足,“千村一面”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镇街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和优势的意识不足、能力不强,对文化产业开发支持不够,在改造和建设农村社区时,未能保护乡村的风貌、文脉、风情,把农村建得城不像城、乡不像乡、不伦不类。
  (二)乡风文明培养不足,“生活乏味”成为生活主流。乡村“六合彩文化” “麻将文化”“酒文化”现象普遍存在,村部书屋、文化礼堂、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农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力。
  (三)乡村风俗推动不足,“纸上谈兵”影响风俗变迁。经实地走访,我市普遍乡村的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大多只落实在纸上、墙上,红白理事会职责发挥不够充分,村规民约实施率极低,不少乡镇、村还存在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的做法。
  (四)文化生态保护不足,“日渐消亡”渐成发展趋势。很多农村原本独有的历史印记、文化注脚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同化发展的趋势渐成,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古村落、古建筑和仍然保存着历史遗留的地域、习俗、礼仪、节庆、建筑等有形财富和无形资产都日渐消亡。
  

建    议:

  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生态文明的指南,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有鉴于此,我们建议:
  (一)狠抓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发展特色产业。结合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重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截污管网建设、河涌整治、乡村美化绿化,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根据现有乡村机理,在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巷道、村边水边、空地闲地引导建设一条进村绿化生态路、一个乡村森林(湿地)小园、一块庭院绿化示范区和一片水源涵养林,结合“绿道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岭南山水特色的美丽村庄。
  (二)培养文化爱好、锻炼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农村“德育”行动,规范村规民约、建好文化宣传墙、开展创评活动,完善农家书屋和图书阅览室管理运行,配备电子阅览设备,打造文化服务站,配齐体育活动器材设施,举办农民体育健身运动会、健步走、广场舞大赛、书法、歌咏、手工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石排镇塘尾村康王宝诞、中坑村明德醒狮为例,推动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三)发挥榜样作用、提倡勤俭节约、夯实移风易俗。大力推动“寻找新乡贤、学习新乡贤”“十星级文明户” “和谐家庭”创建工作,积极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美丽乡村人”,打造“善行义举四德榜”“道德讲堂”“日行一善”等品牌。定期开展“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文艺演出活动。
  (四)坚持文化振兴、发展文化产业、抓住文脉乡愁。大力发展乡村农业产业孵化园、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发展乡村型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农家情趣和绿色食品的岭南旅游资源,满足游客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果园游憩、品尝农家饭菜、采摘绿色菜果、享受乡土文化等需求。深入挖掘民间文化元素,如石排镇塘尾村、茶山镇南社村等独具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整合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习俗等,保护与传承一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批科普教育、文化创意、文化传承为主题景区村庄。
  


提案者: 兰建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