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发展四十年,在“免减学费”、高职高考、自主招生考试、3+2连贯办学等众多利好政策和各级财政大力投入支持和探索发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在提高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上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扩招导致校内场地、设施设备不足,设备与实际生产设施不同步,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在校未能真正掌握一技之长,“选择性失业”问题依然存在。
  2、高职高考、大专院校转段考、自主招生考试招生扩大,升学渠道增多,需求增大,但考试制度的不断调整,让中职学校教学、老师、学生无所适从,培养的“准”大学生文化基础差、技能弱,导致大专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
  3、落实职业教育2.5+0.5教学模式中的“0.5”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平台未能真正形成,受年龄、学历、技能、文化水平、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实习多年来以低端、打散工、自主实习居多,实习效果良莠不齐,毕业生的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招工难与就业难”矛盾依然存在。
  4、学校依然以招生人数拼“生存”,考证、竞赛、升学拼“奖学”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与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脱节,“用工难”问题依然突出。
  5、家长对中职教育的最大期望,升大学依然是首选。
  
建    议:
  1、在教育发展策略上,科学制定职业教育长期发展规划。  以市场需求为抓手,在东莞中职教育格局基础上,控制办学规模,师生比例,(目前理工、商校、经贸等学校在校人数已经超过4500人)不盲目扩招,继续改善办学条件、生源结构,让学校有更多精力自我发展与完善,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2、以家庭需求和高校发展为本,实行平等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政策。为适应高职高考、3+2大专院校转段考、大专自主招生考试衔接制度,以专业技能课为重点,开展技能考证、竞赛同时,不弱化文化基础课教学,保证课时,保证质量,适时推出联考,以压力推动力。
  3、与时俱进,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形式。(1)以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为学校专业构建基础,学校课程设计做好传承与创新结合,基本技能教学基础上,教师新技能不断提升,开发新课程,改变一本书一种技能用一生的观念。(2)2019年高职高考时间调整后,中职教育就真正全面落实“2.5+0.5”的模式。 落实好“0.5”,政府要出政策,建立“校企合作”企业资源库,发动号召中小企业加入资源库,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根据学校办学专业特色,按照企业用工需求,通过专业对口与择优录取,把学生组成5—8人小组到企业跟岗实习,实现“师傅带徒弟”的实习,培养企业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让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保证毕业生质量,提高就业率,减少因“选择性失业”带来的“用工荒”问题。
  4、切实加强师资专业培训,为中职教师“减负”。  (1)开展有效的“双师型”培训,真正落实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锻炼,确保专业课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企业需求、生产实践相衔接。(2)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每年必须达到72课时的要求下,继续教育内容要精简、高质、有效,能真正推动广大中职教师进步。(3)中职教育历经多次职称评聘变革,目前有相当部分中职教师持中学职称上岗,在评聘专业技术资格上不被认可,转评与初评要求在材料准备、程序、缴费同等(转评不通过,降级聘任),耗时长、工程大、伤感情,广大教师怨声载道,建议简化中职教师中学职称转评专业职称手续,使师资力量适应改革发展,重德强技、能说能干、有专长有绝活,安心教学。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90090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市教育局:
  民进市委会在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结合部门职能,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推动我市技工教育向高质量发展,我局将采取如下措施:
  (一)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以立德树人和培养职业精神为根本,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校企融合贯穿培养过程、课程教学体现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二)创新校企合作制度,增强学生素质。坚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支持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参与举办或直接举办技工院校。推广技工院校自办企业和实习工厂模式,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法规政策,明确政府、企业和学校责任。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支持技工院校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术研发、办学质量评价、招生就业等方面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推动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展学徒培训,加快培养企业青年技能人才。组织开展“技能大师进校园”活动,发挥优秀高技能人才在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引导技工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符合我市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按照技工院校专业目录自主设置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并支持举办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家庭服务等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指导技工院校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并大力支持建设一批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优势专业,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的专业建设布局。坚持能力本位教学理念,加强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培养,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加强技工院校教职工培训。加强技工院校教职员工的培训,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培训工作,制定并落实培训计划,加强班子成员能力建设,重点提高其政治甄别能力。同时将技工院校教师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范围,举办技工院校师资高级研修班。探索依托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的师资培训基地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资源网,大规模开展师资培训。落实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利用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技工院校校长培训、教师全员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改革创新经验交流,推动技工教育创新发展。
  二、关于切实加强师资专业培训的建议
  20185月,我市出台了《东莞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办法》(东人发〔201834号),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主要划分为五类:初任培训、晋岗培训、在岗培训、业务培训和年度考核培训,并明确各系统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学时有具体要求的,按照其要求执行。该办法规范了各类培训班培训学时,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关于“简化中职教师中学职称转评专业职称手续”的建议
  我局计划下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广大教师诉求,供上级部门参考,争取为广大教师“减负”。
  (二)加强对转评教师的申报辅导,向其提供表格填写、材料准备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广大教师的职称评审材料质量,争取早日通过。
  (三)根据省现行的中专教师职称资格条件文件,对评审要求进行指标化,由评委进行指标量化打分式评审,使评审更公平、公正。


教育局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
20190090号提案的答复
民进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你们对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一直以来,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持续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主动争取扩大中高中贯通培养规模,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对外交流合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改革成效。
目前,全市有中职学校28所(含7所技工院校),在校生8.31万人;有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18所,其中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2所。开设120多个专业,其中9个被评为省级中职学校“双精准”示范专业;有10个以专业为纽带的职教集团,其中2个被评为省级示范职业教育集团。我市中职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三年,我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保持在83%以上。2018年,中职毕业生(不含技工院校)共有17138人,升学就业率达99.36%,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占35%5923人),直接就业占65%11105人),其中留在东莞就业的占直接就业学生的80%8859人)。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对我市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情况,毕业三年后留莞就业的学生达80%
1.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一直以来,我市都不断加大对中职学校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不断完善,校园建设、实习实训和信息化建设等均得到进一步提升。投入大约30亿元的资金,建成了占地1400亩的东莞职教城,新建了市信息技术学校、市轻工业学校、市卫生学校。2018年,东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为29.99平方米/人,生均建筑面积20.1平方米/人,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0.99万元/人,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44.12台。除生均占地面积外,其余指标均超过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要求。此外,我市还积极加大对专业设施设备的投入。从2014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约3000万元用于全市中职学校购置骨干专业设施设备。2018年,我市中职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0.99万元/人,远高于国家要求的0.25万元/人的标准。
2.
积极做好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我市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2016年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各中职学校按“顶岗实习一般为6个月”的规定,修订完善教学内容和实习计划,妥善处理好实习时间与教学时间的关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近三年,我市中职学校是通过学校统一组织安排、教师推荐和学生自己联系等方式安排学生的实习单位,其中学校统一安排的占70.5%
3.
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形成“共建基地”、“车间进校”、 “企业课堂”、“企业专班”、“教学工厂”、“职教集团”等多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师资、设备、技术等资源共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目前职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达1000多家。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扶持校企合作,我市在全省全国率先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于2017年印发了《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定点实习实训基地的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明确了认定企业接收全市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的义务,并对经认定的企业根据接收实习学生人数给予补助。截至到目前,共认定了41家定点实习实训基地。
4.
推动中高职衔接培养。我市从2010年开始举办“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2018年我市共有12所中职学校的40个专业与省内的21所高职院校实施“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共招生3205人,开办的专业基本覆盖我市的主要产业。此文,经省教育厅同意,2018年起东莞理工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软件与信息服务等5个专业,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东莞市商业学校(东莞市幼儿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高职五年连贯培养,5年均在中职学校进行。此项改革将有助于提升我市中职学校技能人才培养层次,缩短了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周期。2018年,我市共有5923名学生通过“三二分段”联合培养、“3+技能证书”考试和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考试等方式成功升入高一级院校就读。
下来,我将继续统筹中职教育发展,出台《东莞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根据高考制度改革情况,指导学校修订完善教学内容和实习计划,妥善处理好实习时间与教学时间的关系,不弱化文化基础课教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企业行业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技能竞赛、实训实习等教育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教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举办市级教师培训班,落实中职学校全员培训,组织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国培训、省培,提升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各中职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形成多元化、多领域、全方位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积极向省相关部门反映中职教师转换职称系列问题,帮助教师解决在职称评定中遇到的问题。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市职业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教育局,人力资源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