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特别是一流的大学,对人才吸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年以来,为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地,东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五大新兴领域十大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对引进和培育新型科创人才、建立起一支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提出了迫切需求。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面临着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东莞结合大湾区建设,争取设立一所创新型一流大学,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正当其时。
东莞建设大湾区大学的优势:
1.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东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随着湾区一体化进程加速,东莞将成为整个大湾区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轴。在东莞布局大湾区大学,既能够集聚粤港澳三方及国际上各方资源推动学校的高起点发展,也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的辐射带动作用。
2.拥有链条完备的配套优势。东莞是国际制造基地,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强,拥有超过115万市场主体,形成了涉及30多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95%的电子终端配件可以在1小时内配齐。结合东莞城市乃至珠三角未来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在我市建立一所有别于内地传统高校特色专业的新型大学,打造成为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示范工程,也将成为东莞落实推进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的重要举措。
3.科研力量优势。东莞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77家,以及全球第四个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目前东莞与北大、清华等国内顶尖高校共建了33家新型研发机构,全市共拥有74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随着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与大湾区大学展开互动,为将来的湾区大学吸引优秀的师资,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
但是与此同时,挑战也很多:
1.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作为一座人口超过800万的大城市,东莞仅有10所高校,作为龙头的东莞理工学院也仅为一般本科大学(2A),与城市经济实力、产业发展极不匹配,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甚至成为制约东莞可持续发展的一块短板。
2.产研结合人才培育有待加强。据统计,东莞产业技工队伍庞大,全市拥有500多万的技工人才,如何将高校的成果与我市工业对接,促进产学研的融合等,是当前要面临的关键问题。亟待通过加快推进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着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破解当前我市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
建 议:
1.提高定位,建议创新办学模式,由政府主导办学,高规格建设一所开放型、创新型的综合性研究大学,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模式,可考虑通过与粤港澳等其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开展交换生、委托培养等项目,把湾区大学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学。
2.因地制宜,建议创新办学体制,结合东莞乃至珠三角产业发展方向,围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开设相关学科专业,打造成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国际先进生产力的世界一流学科。
3.地尽其利,建议创新产研融合,充分利用大湾区内已有高端新型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高科技企业等平台,例如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子科学城等,聘请各相关平台的科学家、优秀学者和产业领军人才为兼职教师,推动科研与教学深度结合,打造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平台。
4.招才引智,建议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强有力的人才招引政策,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并在创新团队、重大项目、科研平台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将大湾区大学打造成中国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