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背景下,东莞市地缘特点和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其应以更高的城市品质、更优的综合配套服务,参与区域城市竞争。中心城区正是我市打造高品质生态宜居的“核心之区”,但随着小汽车高速增长,成为公交、慢行吸引力降低、停车矛盾突出、交通管理混乱、交通拥堵逐步扩散等交通问题的重灾区,与现代化生态都市定位不匹配,亟需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中心职能,提升区域竞争力和辐射能力,其中交通品质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是“核心之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此,针对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研究适合我市空间特征、文化特色的品质交通标准,从交通组织优化、公交慢行优先、智慧交通建设、空间环境提升等方面,通过实施交通品质综合提升先行打造引领我市交通发展的示范区,形成比肩国内外一流街区的高品质街道,是非常必要的。一是有利于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塑造东莞风貌特色,提高街区品质水平和中心城区首位度。二是有助于激活中心区活力,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生产气息,打造综合承载能力强、文化内涵丰富、城市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区。三是有助于引领全市构建高效、低碳、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营造网络化、组团式、中小尺度的空间结构形态,支撑城市和交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建 议:
示范区为东莞大道、旗峰路、体育路、莞太路、四环路等合围区域,面积约4.4平方公里。围绕市民中心广场、第一国际片区、鸿福路商圈、旗峰公园站、会展地铁站等热点区段、站点,实现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及交通环境的整体提升。
一、启动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建设。结合三年品质提升、中心城区景观整治、灯光提升等,遵循“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出行体验,打造尺度适宜、观感舒适、体验感好、具有亲和力的高品质街区交通空间;对慢行空间的路面、节点、遮阴挡雨设施、游憩休闲设施、园林景观等配套设施进行优化提升;制定中心城区交通设施材质、工艺、造型、颜色等建设标准,打造品质街区样板,体现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内涵。
二、提升公交服务品质。一是结合出行需求,提出示范区常规公交线路引入和运营提升方案,强化中心区公交服务;通过公交专用道、信号优先等措施保证公交专有路权,提高运行效率。二是推动“云巴”规划建设,对接现有地铁线,弥补其设计和运行缺失。
三、融合慢行系统和街道空间,打造城市慢行品质廊道。划分慢行功能分区及主、次廊道,实现立体过街设施与城市综合体、公交设施及轨道站点无缝衔接,打造安全、便捷、舒适的立体慢行网络。通过道路断面局部优化及路口精细化设计,完善慢行无障碍设施。实行建筑临街空间与道路一体化、无隔断设计,激活空间活力。通过行道树、栅栏、绿化带、隔离墩等实现人车隔离,保障慢行公共空间。通过路面铺装提升、设置风雨连廊等提高慢行舒适性。
四、建设智慧道路,打造智慧出行服务系统。对公共标识、电信箱、路灯、座椅、垃圾桶等市政设施和街道家具进行集中布局和改造,采用“一杠多用、一箱多用”等整合更新街道设施。启动智慧道路规划建设,构建公交电子站牌系统、停车管理系统、共享单车管理系统、出行诱导系统等,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管控水平。
五、优化交通组织,树立文明礼让样板路。合理压缩机动车空间,优化路口设置和信号灯配时,创建机动车“礼让”样板路。完善改造标识、标牌、护栏、灯杆、人行道等交通设施,凸显我市历史与人文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