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4日,市城乡规划局下发了《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2035》),该规划方案的目标是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利用城市轨道普线满足通勤需求,提升出行品质,构建满足上下班、上下学需求的高品质新公交系统。但在该规划的线网布局中,到2035年仍没有将城区片之一的石碣镇纳入线路规划中,与《规划2035》的工作思路以及发展目标不相称。
石碣镇位于东莞市北部,地处东江北干流和东江南支流之间,总面积36.2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交通路网完整。根据最新“两标四实”统计数据预计,石碣的常住人口将超过30万,人口密度较大。自从2017年3月31日在全市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工作推进会上被划入城区片区之后,石碣镇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当前,石碣全镇上下正抢抓列入城区片区的机遇,强化东莞北部门户的枢纽作用,并结合中心城区打造“三江六岸”的契机,做好滨江融合发展的文章。我们认为,轨道交通是提升城市交通承载力和城市品质极为重要的措施,不仅关系到群众的出行和通勤,更关乎到整个石碣未来的发展。作为城区片区的成员,早日实现“地铁梦”是石碣人民的迫切需要和不懈追求。将石碣镇纳入轨道交通规划中,必将对石碣的整体城市品质提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建议:
建 议:
一、将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远景2050年)方案的12号线(起终点为道滘-石龙)局部优化:从下桥站出来延北潢路进入石碣后再往东沿着崇焕路到达石龙终点。因为以上区域内,已有建成的房地产项目达鑫江滨新城、中熙香江美墅、王洲湾1号花园、江景华庭、合信广场、碧桂园紫辰花园、中惠悦湾、中熙国际花园等,在建的项目有阳光城愉景湾、利丰华府、碧桂园明珠公馆、东江华府等。上述建成或者在建的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195.8万平方米,将新增5.87万常住人口。而最近启动的五个城市更新项目规划用地4861亩,估算建筑面积约667.5万平方米,将增加近19.9万常住人口。在未来的几年内,石碣镇还将有十多个“工改工”及旧村连片改造以及四甲TOD综合体项目,估算这些项目的住宅建筑面积为448.5万平方米,将增加13.4万左右常住人口。预计未来的几年内,在此线路的覆盖的范围内,将聚集超过60万常住人口,完全达到轨道交通设站对客流量的要求;
二、将《规划2035》征求意见稿方案6号线的起终点为由原来的高埗-水濂山调整为进入高埗镇后,改为向东至石碣环城路西侧的挂影洲产城融合综合体项目为终点。调整后的线路长度比原方案增加约2200米;
三、将《规划2035》征求意见稿方案8号线从万江区适当延伸到高埗镇,平衡因6号线往东变向调整对高埗产生的影响。
发展和改革局
经研究,石碣镇政协小组结合石碣镇实际情况对我市第三轮线网规划提出了局部优化建议,考虑到贵局正在开展第三轮线网规划的修编工作,建议贵局会同线网规划编制单位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石碣镇政协小组的建议进行研究。一是依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线路设置要与沿线土地使用功能相协调,配置标准要充分考虑人口及就业岗位密度分布、客运系统功能分工、客运交通需求、道路交通容量等控制因素。二是鉴于国办发〔2018〕52号、发改基础〔2015〕49号对城市轨道项目的财政资金投入有严格的要求,国家批复的建设规划需要完成70%才能报批
新一轮建设规划等要求,因此要充分考虑目前我市财政实
力及现有建设规划实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市自然资源局
一、我局基本认同提案中的观点,12号线是实现石碣镇融入中心城区的重要线路,需进一步加强与石碣镇重大项目的衔接。
二、轨道交通属于大运量公共交通,需串联大型居住、商业、办公、公共设施等人流聚集区域。目前12号线方案已经过挂影洲项目并进行初步设站,站点与综合体具体衔接,可在下阶段TOD综合开发规划及轨道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中进行深化研究。
三、目前,《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已形成送审稿并报送至省住建厅,拟于近期开展技术审查工作。我局将结合专家意见,进一步研究具体线路方案。
市轨道交通局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20190060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市自然资源局:
市政府督查室转来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90060号提案《关于优化<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轨道线路走向的建议》收悉。结合我局工作职能,现提出以下意见供参考:
经研究,石碣镇政协小组结合石碣镇实际情况对《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征求意见稿)中的市轨道6号线、8号线和12号线提出了局部优化建议。建议贵局会同第三轮线网规划编制单位综合轨道线路沿线的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人口及就业岗位、客流密度、TOD综合开发、车辆基地用地等因素论证相关线路调整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鉴于国办发〔2018〕52号、发改基础〔2015〕49号对城市轨道项目的财政资金投入有严格的要求,建议充分考虑目前我市财政情况,合理规划轨道线网规模,制定轨道交通分期建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