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临深区位优势的不断凸显,东莞市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成效逐渐显现,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重大机遇期下,东莞吸引了大量优质产业进驻,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新挑战。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1.企业升级,求才若渴。目前,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部分高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略显紧张。企业中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虽较稳定,但高层次研发人才、专业销售经理缺口仍较大,给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2.毗邻广深、配套不足,对人才缺乏虹吸效应。东莞毗邻广深两大都市,在激烈人才竞争中已难占优势,环境虽宜工宜商宜居,但面对深圳大都市的“铭牌”对人才的吸引力,我们处于劣势。
  
建    议:
  由于企业自身缺乏对吸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不会再对高层次人才吸纳、培养工作重视,没有激励机制,就会导致高层次人才感受到职业生涯上升空间受限,核心人才流失快。因此,只有政府在出台的特色人才特殊政策中,除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外,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的激励和指导。并联系高层次人才走访活动进行“引人才、送政策,助力企业发展”宣传,着力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问题,通过人才政策优势,指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优化奖励机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动流动人才转化为存量人才,促进人才队伍扎根发展,使企业有才可用。
  一、结合实际,加快制定出台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助推企业培养人才
  为加快实施“人才东莞”战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营造特优的人才环境,根据《东莞市新时代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实施方案》(东府办〔2018〕106号)和《东莞市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东府办〔2018〕107号)等文件精神,制定各种人才政策,以通过各项政策实施,把人才引进来,把人才稳下来。
  二、强化部门职能配置,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促进本地大学毕业生成才
  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关键在于热情服务和专业指导。强化部门职能,配备专职人员,专责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在现阶段人才服务工作上具有必要性。经统计,近年来的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准人才”队伍。如何把“准人才”变成人才,除各项政策激励政策的实施外,还需着重于服务、指导。针对每年的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委托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就业创业培训指导,使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前注重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同时,充分挖掘规模企业的科研技术岗位和我镇教育、卫生、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公共服务岗位,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到企业就业,在本地创业,到基层锻炼自己,使其能积极迈出人生的关键一步。
  三、搭建平台,助力企业招揽专业人才
  为缓解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积极动员组织规模企业与各外国专家组织进行面对面交流对接,洽谈订单式培养等人才输送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平台帮助我镇企(事)业单位引进海外专家人才。同时,充分发挥人才服务职能,全面掌握全镇企业开展高层次人才信息采集工作,积极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挖掘辖区内技术含量高,技工人才需求多,培养周期长的企业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真正把人才评价的主导权,从政府主导放到企业自主。
  

提案者: 黄江镇政协小组

市人社局
  东人社函〔2019296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20190035号提案的答复
  黄江镇政协小组:
  您们在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结合我局职能,对您们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近期主要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重大机遇,以服务创新驱动为导向,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搭建了国内外重点城市的招才引智网络,打造了一批高质量、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载体平台,为集聚更多优质产业和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约173万人,高层次人才约11.5万人。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4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2名,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3名,东莞市特色人才338名。
  (一)大力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出台新时代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新引进人才按其学历学位、职称层次给予1—30万元的综合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本土人才新取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给予2—5万元的能力提升培养扶持。大力推动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这项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2018年全市参加技能培训约15.5万人,参加学历提升约6万人,参加各类素质提升培训约15.8万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效应。出台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对在我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按其当年度所缴纳工薪收入个人所得税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个人所得税市留成部分最高不超过80%标准奖励个人,每人每年最高奖励100万元。
  (二)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推进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2018年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会41场,促进2855家企业和7505名高校毕业生对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6%。大力开展创业培训,由经认定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对有创业意向和培训需求,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毕业生(包括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及港澳台高校毕业生)进行SYB创业培训,对完成课程并通过考核的人员按1000/人的标准给予创业培训补贴。2018年开展高校毕业生SYB创业培训班96期,累计向2770人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商业素质和创业成功率。鼓励全日制在校生自主参加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实施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在校生自主参训补贴办法,已落户东莞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在校生通过自费参加培训或自学获得省内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享受一次自主参训补贴。2018年共向6906人发放自主参训补贴1330万元。
  (三)树立招才引智活动品牌。我们不断探索开展各类招才引智品牌活动,招揽海内外人才来莞发展。承办2018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大会共800多名海内外博士人才报名参会,经过多轮对接和匹配,正式邀请280多名博士人才来莞与58家企事业单位对接洽谈,现场达成求职意向361人次,达成项目合作意向43项。举办2018外国专家组织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洽谈会,依托国家级的海外专家与需求企业对接平台,邀请“倍增计划”企业和重点创新平台共200家与50个有影响力的外国(境外)专家组织代表进行人才需求和项目合作对接洽谈,共81家企业通过现场洽谈取得初步成效,提出海外人才需求185人次,提出项目合作107个。举办2018东莞名企名校行,组织125家次企业赴安徽、长春、西安等地著名高校举办东莞名企名校行专场招聘会和全国博士专场招聘会,达成意向录用硕士、博士人才308人,本科人才535人。举办2018东莞“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项目,把34位来自19所国内知名高校的优秀博士生派驻到8家企业和重点创新平台,共协助解决技术难题30项,提出企业生产工艺优化方案18个,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讲座12场,参与编制企业科技计划项目4项,撰写调研报告10份。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助力企业招揽人才,今年3月我市举办第十届校企合作洽谈会,共1066家重点企业与国内210家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进行对接洽谈,校企双方现场达成协议2200多份,预计可为我市企业引进优秀毕业生5.78万名。
  二、下阶段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帮助企业引进、培养和留住人才,下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实施各项人才新政。实施新时代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落实创新人才引进综合补贴和能力提升培养扶持,有效降低企业引才育才成本,助推企业人才引进培养,为我市深化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实施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政策,建立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实施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加强本土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遴选一批扎根东莞的科技、企业经营管理、金融、社会建设等领域的领军人才进行培养支持,培养造就一批本土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工匠精英”引领计划,引进培育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选树首批10名“莞邑工匠”、100名“首席技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出台“技能人才之都”系列配套子政策、优才卡政策、青年领军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等系列人才优惠政策。
  (二)优化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邀请全国各地院校与我市企业现场对接洽谈,支持企业和院校进行“量身订制”、“私人订制”的合作,为我市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组织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实现年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6%以上,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计划开展创业培训3000人。认定20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家市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加大小额创业贷款政策扶持力度,探索举办市级创新创业大赛,激发毕业生创新创业活力。
  (三)打造人才工作特色品牌。继续办好系列招才引智活动,进一步创新办会模式,丰富活动内容,擦亮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东莞名企名校行、“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项目等招才引智活动品牌,积极为企业招揽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大力开展“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整合社会资源,发动市场力量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培育技能竞赛选手,筹建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机电一体化和综合机械与自动化等项目基地,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四)加快人才平台载体提质增效。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平台载体,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加快博士后和博士人才集聚。发挥政策激励作用,以现有6个国内人才工作站和8个海外人才工作站为平台,积极对外开展人才政策推广、高层次人才招聘等活动。发挥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服务、交流、展示、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六大功能,为企业和人才提供精细化服务,促进人才、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建设,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办理单位: 市人社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