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我国以机动车为主的交通发展方式,伴随交通量的剧增,衍生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即将突破300万,与此同时,市中心区道路资源却几乎没有增加,人车路的供需矛盾凸显,进而导致人、车抢路的局面。以往,在交通量较小的时候,行人可以利用行车空隙过街。而现在大部分城市干道乃至支路的早晚高峰,这种过街空隙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说行人只能与机动车抢路过街,严重威胁行人出行安全。同时,机动车通行效率也受行人过街的影响而降低。仅2018年,市区因行人过街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共118宗,导致102人受伤,26人死亡,财产损失30余万元。
  目前,国内外很多城市正在提倡慢行系统建设的交通发展策略,而面向行人的立体过街设施是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慢行系统与机动车通行系统物理隔离的主要措施,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在我市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如莞太路南城步行街路段、东纵路东湖花园路段等过街天桥,很好的分离了人流车流,大大提高了行人过街安全性以及路段交通流的通行能力。
  但是,现有人行天桥或隧道的数量仍然落后于我市城市发展的需要。如罗沙路东门广场路段等过街需求较大的区域,亟需立体过街设施解决人行过街与机动车通行的矛盾。
  
建    议:
  为提升慢行交通品质,建议将市区主干道路路段过街斑马线升级为人行天桥或过街隧道,消除行人过街与机动车通行的冲突,完善慢行系统,保障行人安全,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提案者: 石松江

发展和改革局

建议参照市区第一、二批人行天桥的实施模式,由市自然资源局对市区主干道路需实施人行天桥或过街隧道节点开展布局规划研究并初步估算投资规模提出分期实施计划意见。在征求相关镇街及部门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同意后,由相关镇街负责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我局审批立项后实施,建设资金由市镇两级财政按55比例分摊。


交通局

  石松江委员:
  您在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提升慢行交通品质,将市区主干道路路段过街斑马线升级人行天桥或过街隧道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发展和改革局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随着交通量的剧增,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300万,人车冲突日益严重。为缓解慢行交通存在的问题,各有关单位及市区4个街道不断加强相关工作。自2013年开始,实施了第一、二批人行天桥项目(如莞太路人行天桥、四环路人行天桥、万江义乌小商品城、新世纪天桥、东华天桥等),以加快市区慢行系统的梳理,缓解人车矛盾。
  二、为统筹市区慢行系统,提升慢行品质。市自然资源局根据市政府要求开展了《东莞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专项规划及近期实施规划》,该规划对市区范围内步行、自行车交通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覆盖市区范围干道和支路体系,包括对慢行过街、慢行安全措施及慢行配套设施等慢行交通各方面内容的研究。目前,市政府已经同意该规划,相关项目由市综合交通运输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实施,并纳入2019年工作计划。
  三、为提升东莞大道周边出行品质,市城建局正开展“东莞大道品质提升工程”主要涉及道路红线至建筑退界范围的城市慢行空间内的人行道、绿道、路政设施带、景观绿化等进行修缮提升,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总体设计方案编制工作,正准备设计及实施工作。
  谢谢您的建议,希望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宝贵的建议。


办理单位: 交通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展和改革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