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公安部、建设部等开启“畅通工程”并在全国铺开,并制定了65项具体评价指标。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是举国关注的大事。
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东莞汽车保有量达到286万辆,在广东全省排名第二。百度公布晚高峰交通拥堵指数超过2.27,第一季度虽下降了10个名次,但仍高居第49名。预计未来5年,东莞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将持续走高,交通拥堵排名会出现反复。尤其当机动车保有量和出行需求持续增长,而道路基础资源增长缓慢且供给能力趋于饱和,易造成城区道路特别高峰期负荷加重,东莞市已步入城市交通拥堵的初级阶段。虽在缓解交通拥堵方面,东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也将 “疏堵保畅”作为工作重心进行部署,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取得了较为良好效果。作为湾区都市,交通品质还有待于提升。
结合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智能化资源,有必要开展全市智慧交通建设顶层规划方案设计,采取“互联网+人工智能+生态交通”的发展理念,探索实现“四化四度”,即:交通管理的“动态化、全局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出行服务的“便捷度、舒适度、安全度、绿色度”。
1、联合第三方团队进行基础数据摸底排查,搭建市级交通大数据综合集成基础平台。目标是集成规划、建设、交通、公安(交警、消防、刑侦等)、医疗救助、旅游等政府各业务部门的数据资源,为城市规划者、管理者、运营者、服务者、使用者共同搭建移动数据网络信息共享、发布及互动的传播平台。
2、开展精细化的交通出行需求和拥堵规律科学化、定量化、常态化分析。
(1)分析路面规律、交通出行规律,改变传统以固定时间段判别拥堵高峰期的片面性。以交通运行指数为基础,分析东莞市交通拥堵产生的起点、蔓延趋势、拥堵程度;并以此区分常发性和偶发性拥堵路口、路段,研究适合东莞市拥堵规律处置的切实计划,实时监控核心拥堵区域。
(2)建立居民出行规律评价标准,精细化分析规律出行和无规律出行群体,以及职住分离情况。针对有规律、无规律出行群体,根据其出行路径起点和终点、出行模式、出行时间等,做重点监控,做好网约车、非法营运车辆等管理,加强个性化出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打击非法营运车辆,确保正常运营群体的合法利益。
(3)根据当前视频系统和手机信令捕获在通行的外埠车辆数据来看,外埠车辆在日常出行或旅游季节时期所占的比例,分析外部车辆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3、开展“互联网+智能信号优化”与仿真评估
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资源,克服传统信号配时限制,开展面向互联网数据的信号动静态优化工作、路口和干道的信号智能优化,提升路口、干道和网络时空资源的利用效率;采用准确性高、耗时短、兼容性强的微观仿真软件,接入交通大数据基础平台,作出有效评估,有效应对交通需求变动以及意外交通事件,减缓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出行成本。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与交通问题快速诊断机制建设,增强市民在交通设计、问题快速诊断与抢修上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开展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与故障自诊断工作,实现设备、标志、标线、护栏等电子化备案与GIS展示,并建设信息化的维护管理体系。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新技术和传统的人工巡检、市民上报等手段,识别可能存在的交通组织渠化设计、交通标识标牌设置、交通信号配时等存在的问题,提高交通问题诊断和处理效率。
5、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缺乏,多渠道加强引进专业人才。要大力依靠科技手段和专业知识,依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广东警官学院等高校招警引进专业人才。
提案者: 虎门镇政协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