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事关社会稳定发展的主题,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更是关注的焦点。市、镇政府部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都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帮助贫困群众上了不少的种养业项目,生产搞起来了,但怎么把这些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仍需要认真谋划。
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程度较低,仍以“小农生产”为主,生产经营分散、集中度较低,物流成本高,生产与消费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直采直销较少,产品转化为商品率较低,如能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推销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将是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已有部分农户通过网络、自媒体直销农副产品,而且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年轻人青睐,其销售份额逐渐扩大,但仍存在一些质量安全和监管问题,给农产品网络交易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一是绝大多数农户的市场占领意识、品牌概念薄弱,农户个体力量单薄,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二是农产品电商的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电商的质量衡量标准没有统一;三是农户普遍素质不高,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容易导致产能过剩,生产注重逐利,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部分农副产品种养殖户和经营商存在滥用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长促进剂、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四是安全监管不到位,新《食品安全法》中将网络食品纳入监管,规定了第三方交易平台要对入网经营者实名登记以及对依法取得许可证才能经营的食品经营者许可证进行审查,但其本质也只是表象的索证索票,没有出现权威的政府机构对电商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还是采用“以网管网”的方式,将监管的职能下放集中于第三方交易平台,监管主体缺乏权威性。
建 议:
一、建立农副产品在线采购平台,保障农副产品采购安全。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推动互联网下的农副产品采购平台的建立,依托政府有关部门及权威的检验机构完善农产品准入、准出、检测、安全追溯等制度保障,对入驻的农副产品生产农户、企业进行有效的审核,对上线的农副产品进行检测、监督(给予对口帮扶贫困户上线的农产品减免检测费用等优惠),从而有效保证平台上农副产品的安全性,打造一个受安全监管的农副产品流通品牌。同时,通过建立平台,使生产企业与C端客户直接对接,有效节省中间环节,减低成本,不仅给消费者一个安全的购买平台,尤其有助于集体的统一采购行为,促进双方互惠共赢。
二、大力推广以购代捐的新扶贫模式,开展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要求有扶贫任务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利用农副产品在线采购平台,采购对口帮扶地区的农产品;加强与对口帮扶地区属地政府的协调联系,鼓励属地政府统筹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上开设扶贫地区农产品销售专营店,定向采销扶贫地区农产品。利用这种消费扶贫的方式,解决贫困户农产品的销售出路问题,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从而又促进贫困户积极生产。
三、加强推广订单式预售,以销定产。在实现网络销售的基础上,当生鲜农产品尚未收获时就提前在线上预售接受订单,之后农户再按照订单开始采摘、安排发货,这种以消费者为主导的预售模式,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实现产销对接,避免销售风险的发生。
四、加强宣传与培训。一是加大在对口帮扶地区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工作力度,提高农户的素质和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技能,增强农户的农产品安全意识,实现自我监管。二是加强农户电商知识培训,建立信息员队伍,提升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电商信息化运用及利用物流资源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