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
温国炷等提案人提出的关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社区的提案收悉。经研究,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一、对温国炷等提案人提出的建议,我局无不同意见。
二、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社区,我局还提出如下建议:围绕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高品质文化引领型城市的核心任务,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实施“基层文化百村示范”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选取100个左右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示范点建设单位,各村(社区)因地制宜拥有自己的一个文化活动品牌和一支业务文艺团队,在全市范围内分片区开展村(社区)文艺团队文艺展演,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示范。二是实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振兴地方戏曲文化,扶持粤剧粤曲精品创演。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进市级、省级非遗保护工作站做好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开展麻涌大步巡游、茶山茶园游会等传统节庆活动以及水乡赛龙舟、山区舞麒麟等传统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农耕文化馆、家风家训馆,传承乡村文脉、弘扬传统美德、淳化乡风民风。三是实施“弘扬红色革命文化”行动计划。整合博物馆红色流动展览、讲座、活动等资源,形成配送菜单向社会公众发布,并配送进学校、社区、企业。与相关学校联合举办东纵小战士红色夏令营、东纵第二课堂、东纵联大等红色体验班。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策划开展参观红色景点、举办红色革命歌曲演唱比赛、观看红色主题电影、进行红色故事征集与演讲等主题教育活动。四是实施“乡村精品旅游”行动计划。打造岭南古村落文化旅游品牌,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推广,丰富乡村旅游特色住宿体验,提升乡风文明。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东卫函复〔2019〕64号
关于东莞市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建议
第20190197号的会办意见
市民政局:
结合我局职能,现将市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建议第20190197号《关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社区的提案》会办意见回复如下:
关于“因地制宜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建议:
我市自2007年起全面启动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以来,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要载体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按照每个镇街(园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区域服务人员数量、地域性质、医疗卫生需求等因素科学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每所站服务人口在0.8~2万人,站点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的统一规划设置。目前,全市共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01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368所,基本搭建形成市、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居民步行15分钟可就近获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价廉的医疗服务,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科学就医格局,有效缓解群众以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等为主的基本医疗和健康需求,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2018年,结合我市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我局联合财政、社保部门印发了《东莞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并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力争通过用两年时间完成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短板”任务,包括业务用房新改扩建和医疗设备增加配置。市财政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每个站点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2018年,全市已完成20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升级达标建设,超额完成市政府民生实事任务。2019年将继续大力推进项目实施,基本实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升级达标建设,进一步夯实健康服务网底。
此复。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2019年3月18日
(联系人:莫林伟,联系电话:23281226)
东司函〔2019〕46号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20190197号提案的会办答复
市民政局:
市府办转来的关于提案20190197关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社区的提案收悉。现就涉及我局部分(加强刑释解教人员服务管理)答复如下:
2018年,我市新增刑满释放人员437人,衔接率、安置率、帮教率和建档率均为100%。目前在册刑满释放人员人员共1618人,安置1509人,帮教1613人,其中接收5名重点安帮对象,全部落实了“必接必送”措施,没有脱管漏管。我局努力实现刑释人员帮扶社会化工作机制,以社会融入为根本,充分调动刑释人员家属,村(居)社区力量,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刑释人员帮扶,把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作为共同目标。
一是努力完善安置帮教新模式。全市安排了81名社工专职从事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完善了我市建立“帮教干部+社工”的帮教模式。市、镇街两级司法社工作为专业力量投入,极大地充实了我市安置帮教工作力量,丰富了我市安置帮教工作组织网络。
二是将安置帮教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安置帮教作为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工程,得到了市委政法委的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全市综治考评的重要指标,督促各镇街重视和协调做好安置帮教工作。
三是建立机制责任到人。为每一名刑满释放人员确定帮教责任人,并签订帮教责任书,实行多帮一。
承办人姓名:尹小敏
联系电话:22478863
东莞市司法局
2019年3月25日
(社会管理):A类
东残联函〔2019〕12 号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20190197号提案的答复
市民政局:
关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社区的提案》已收悉。目前我市主要由各镇街(园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提供(村)社区户籍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从2011年始,各镇街先后兴建了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康就中心),是集残疾人职业康复、辅助就业、日间照料、体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属公益性社会服务单位。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园区)选址残疾人相对密集的社区设立不同的服务分点,为不同需求的残疾人推行个性化服务,截至目前为止,共有5个镇街(园区)以村(社区)为单元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服务,有效促进了残疾人融入社区,满足残疾人的综合服务需求。
康就中心服务对象是以东莞户籍就业年龄段有监护人的精神残疾人和中、轻度智力残疾人为主,要求生活能够基本自理,具有一定的康复与就业意愿,服从中心日常管理。同时,精神残疾人还须病情状况稳定,经专业人员评定适合进入康就中心方可成为学员接受服务。
从全市各镇街康就中心实际情况考虑,目前还不具备接收服务非莞户籍精神残疾人的能力,建议相关部门结合村(社区)的功能定位,有效利用社区的优势资源,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领导签字:冉红宇
承办人姓名:彭鸿游
联系电话:22237399
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
2019年3月27日
东公〔2019〕517号
关于报送东莞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代表建议
第20190197号会办情况的函
市民政局: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9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东府办〔2019〕14号)要求,今年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第20190197号”的主办单位为贵局,我局是会办单位之一。现将我局有关会办意见报送如下:
温国炷和谢炜强代表提出的关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社区的提案与我局正在开展的“全民创安?一呼百应”群防群治工作思路不谋而合,该项工作的核心是认真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重点在于提升人民群众自防意识、互防意识和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2016年以来,我局立足东莞社会治安实际,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化“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警务理念,积极探索以“提升全民创安参与度”的思路开展群防群治工作。2017年,我局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全民创安?一呼百应”群防群治“九位一体”工作机制,运用现代科技等载体及手段,通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把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组织起来,把大街小巷各类群体发动起来,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及“互联网+”等新业态中蕴含的社会资源力量利用起来,把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发挥起来,积极营造“治安人人参与、平安人人共享”氛围,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并通过2017年和2018年两年时间,在全市大力推广。
今年,我局着力建立长效机制,专门制定下发了《东莞市公安局“全民创安?一呼百应”群防群治2019年工作方案》,拟通过完善常态化“呼”与“应”联动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安治理的积极性,扩大“全民创安”理念覆盖面,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该提案涉及的工作已完成部署。
东莞市公安局
2019年4月17日
(联系人:王沛警,电话:230 55812)
市民政局:
经研究,我委对“ 关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社区”的提案答复如下:
该提案中提及目前我市社区建设还存在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不高、社区建设投入有待加大、社区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并提出的复制推广横沥镇社会治理协同创新工程工作经验的建议,对我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社区建设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我委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办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平安东莞建设,结合自身的工作职能,有效开展了多元化的社区青少年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助力创新社区建设工作。
一是我委领导班子多次到村(社区)调研。我委领导班子多次到横沥镇开展社会创新治理调研工作,了解横沥镇在社区营造、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创新手法,融汇到我市社区青少年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
二是组织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每年定期组织青少年代表、青年社会组织代表、青年创业代表参与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搭建青年直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陈述诉求的平台,确保青少年群体关注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
三是推动镇街莞香花建设工作。我委结合“莞香花”青少年服务品牌,目前已推动17个镇街团委成立镇街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安排固定场所、通过购买社工服务的形式,固定服务人员,丰富社区青少年服务场所,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专业化、可持续的帮教服务。
四是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我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东莞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立足社区、联系学校,全面开展我市重点青少年岗位化、专业化志愿帮教服务工作,围绕青少年学习、就业、生活、情感等成长和发展需要,提供心理疏导、法律维权、危机介入、行为矫正、就业指导、交际提升、兴趣拓展和社会实践等服务。多年以来,累计为10726名青少年建立帮教档案,为2396名青少年提供个案辅导服务,开展专业小组3001节,开展社区活动1694场次,服务青少年181500人次;为“三所”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建档2540人,重点个案跟进231个,面谈辅导5006次,帮教活动117场,小组61节次。有效满足了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成长发展需求,为我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东民函〔2019〕606号
问题解决程度:B类
东莞市民政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20190197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温国炷、谢炜强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社区”的提案收悉。收到该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经与市委组织部、市公安局、司法局、卫健局、城管局、文广旅体局、团市委、市残联等相关部门沟通,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情况
诚如提案中所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的地位和功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亟需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各种力量的活力参与社区建设,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建立多元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构建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四社联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治理格局。主要工作举措如下:
(一)不断健全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一是推动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以村(社区)党工委为核心和枢纽,在村(居)民小组、商住小区、工业园区和“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确保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与管理有效覆盖到外来人员。目前,全市共成立“两新”组织党支部3271个、村(居)民小组(农民合作社)党支部1095个,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管理全覆盖。二是厘清基层组织工作职责。2018年7月,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农业局联合印发《村(社区)党工委、村(居)委会、经联社职责清单》等三份文件,进一步厘清我市村(社区)党工委、村(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三驾马车”职责边界,理顺村(社区)议事规则,夯实社区治理组织基础。三是大力推进驻点联系群众工作。全面推行领导干部驻点联系群众机制,通过固定团队、固定时间入户走访或定点接待的方式,及时掌握并疏导社情民意,解决民生诉求。据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全市各驻点团队走访群众16.5万人,收集意见建议3921条,其中社会管理类占比53.45%,个人诉求类占比39.05%,已办结的有3743条,办结率达95.46%。
(二)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社区协商机制。为全面贯彻中央、省关于“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的部署要求,2017年底,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我局印发了《关于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选取了39个村(社区)作为试点,组织开展城乡社区协商试点工作。其中,试点工作针对我市人口结构倒挂、社区利益主体多元、农村集体经济庞大的实际,将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基层民主协商主体范围,明确了城乡社区协商的18项内容、15类主体以及协商的平台、形式和程序。试点单位借助市民学校、党员活动室、微信平台等载体,建立村民议事大厅,邀请非户籍常住人口代表、驻村(社区)企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等多元主体参与基层事务协商。截至2018年底,试点工作已全面完成,39个试点村(社区)共组织开展协商活动662场次,讨论协商议题867项,其中有421项提交村民代表(股东代表)会议表决,有383项直接进入实施阶段,有效促进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
(三)大力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优化升级社区文体服务设施。在全面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基础上,选取100个中心作为示范点建设单位,创造一个文化活动品牌和一支业务文艺团队,提升乡风文明。在体育设施配套方面,2018年全市新建17个社区体育公园、70个足球场、100套健身路径,升级改造40个篮球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二是合理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场所。根据人口数量、地域性质、实际需求等要素科学科室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每个站点服务范围再0.8-2万人之间。目前,全市共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01所,其中服务中心33所、服务站368所,村(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获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三是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建设洁净社区。2018年8月出台《东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正式启动我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目前,全市共有51个小区、学校和4个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现每个镇街至少一个试点单位。
(四)全面加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工作。一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开展“二标四实”信息采集工作,进一步健全外来人口备案制度和出租屋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开展外来人员参与基层综治维稳试点,试行聘请彝族工头(劳务经纪人)参与治安巡防和涉彝案事件的调解,引导流动人口共同参与基层治理。二是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服务管理。2018年,市城管委办委托第三方机构共出动巡查人员7986人次,出动警用摩托车1392辆次,小车556辆次,开展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巡查劝喻工作,对流浪未成年人拾取生活用品、生活取暖、占据公共设施等行为进行教育矫正,同时为该部分人群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救助服务。三是加强刑释解教人员服务管理。目前,全市在册刑满释放人员共1618人,安置1509人,帮教1613人,共安排了81名社区专职从事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为每一名刑满释放人员确定帮教责任人,基本实现了刑释人员帮扶社会化工作机制。四是加强精神病残疾人服务管理。支持各镇街(园区)兴建集残疾人职业康复、辅助就业、日间照料、体育娱乐为一体的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为户籍残疾人(含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残疾人)开展不同形式的服务,满足残疾人的综合服务需求。
二、下步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在进一步强化组织、公安、民政、司法、文化、卫计、城管、残联等部门参与社区建设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其他社会力量联动机制,通过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打造“民生大莞家”服务品牌、推广成立社区治理基金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激励政策、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等有效举措,提高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领导签字:
承办人姓名:王慧玲
联系电话:22832519(办公)
东莞市民政局
2019年6月20日
办理单位: 民政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公安局,市残联,市卫生健康局,市司法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委组织部,团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