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广东省第一个大科学装置,2018年已经完成项目验收。为充分发挥散裂中子源的作用,东莞市拟建设总面积约40多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并将中子科学城打造成为国内领先、世界闻名的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作为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为未来争取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做出最大努力。除此之外,东莞的“倍增计划”和“机器换人”战略已经把人才提高到首位。但科技人才不能只采取拿来主义,还需要高等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相对来说,东莞的高等教育与东莞的经济、科技和产业发展不匹配,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

  高校群对于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科技创新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圳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10多所一流高校形成顶尖高校群。国内与东莞经济水平地位相当的城市包括苏州、青岛、大连、无锡、宁波等高等教育都快速发展。苏州高教区引进了南京大学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等知名高校;青岛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康复大学等重量级高校;无锡和宁波均有大学引进。东莞在高校建设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除了快速发展的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医科大学,引进了包括华科、同济等高校研究院,但研究院在科研和创新方面离一流高校群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相对于研究院来说,研究生院囊括的专业范围更大,更注重学生的基础培养和管理。同时引入研究生院具有审批更快捷,周期短,成效快,适合东莞科技创新人才快速培养的需求,并可以以研究生院为依托,通过长期融合扩展建立本科教育。

  如能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引入多个研究生院形成集群效应,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充分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和南方光源平台,高起点引进一流高校研究生院,中国散裂中子源和未来南方光源可通过研究生院进一步深入合作,培养研究生使用该设施的能力;提升东莞地区的科研和创新实力,填补广深科技走廊在东莞段一流高校的空白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均起到重要作用。

  
建    议:
  1. 借鉴深圳引进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以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子科学城“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综合东莞人才特色以及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对高学历人才的大量需求,建议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研究生院,为未来中子科学城不断入住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持续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2. 除了教育部高校,为了重点发挥“中国散裂中子源”和未来“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以及“材料基因研究院”的作用,建议在中子科学城重点考虑引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东莞校区”,并与国内外双一流高校研究生院,共同形成一流高校群。中科院大学起点高,目前国内综合排名第三,能充分利用当地的研究机构资源建立一流 “小而精”的特色校区。目前中科院积极推进与研究所和当地政府合建的校区,充分利用中科院的资源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层次科研人才,例如,中科院依托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等成立“上海科技大学”,依托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将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将建立“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学院”等。引入中科院大学并且依托散裂中子源和南方光源建立包括一流物理学院、工程学院等,宜尽早开展,对于提升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位以及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提案者: 林海川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