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目前医疗卫生事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疗资源分布和结构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一、医疗资源配置现状
我市共划分为六个片区,共有医院101所,其中35.64%的医院和62.50%的“三甲”医院分布在城区片区。我市注册医师数、编制床位数等医疗资源也比较集中分布在城区片区,其他片区医疗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二、存在问题
我市目前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总体偏紧,缺乏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医院和临床专科,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呈中部较强,东部和西部较弱的不均衡发展局面;尚未建立健全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市属公立医院和镇街医院联动性不足,部分医疗资源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不高;尚未形成引导群众合理就医的有效机制。
建 议:
在老龄化、城镇化趋势下,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我市医疗资源分布和结构不均衡,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建议进一步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促进医疗公共服务均衡协调发展。
(一)以各个片区群众不同的就医需求为出发点,建设有片区特色的区域医疗服务网络
1.市属公立医院建设方面
一是医疗资源充足的片区,如城区片区、滨海片区、松山湖片区,应优先发展重点专科,结合各片区的人口结构、地理环境、疾病谱等因素,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满足区域内群众高层次医疗服务需求,解决东莞市民重大疾病、疑难杂症要往广州、深圳跑的问题。二是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片区,如东部产业园片区、东南临深片区、水乡新城片区,重点将区域中心医院建设成为具有“三甲”水平的医疗卫生高地,优先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中心、高危新生儿中心和中毒中心,构建“生命黄金救治圈”,承担区域内急危重症的救治,使片区内群众面对危及生命的疾病时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有效救治,解决片区群众急病要往市区跑的问题。
2.镇街医院建设方面
一是镇街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区域内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急危重症的抢救和转送,优先加强中医、儿科、妇产、精神卫生、传染病、老年护理、口腔、康复等领域服务能力建设,增强群众医疗服务获得感。二是鼓励部分镇街医院转型为康复医疗机构、医养护结合机构、血液净化机构、慢性病防治机构等,为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癌症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全面激活片区内闲置医疗资源。三是鼓励社会办医走特色化、专科化道路,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建立公立医院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提供个性化高端服务的多元办医格局。
(二)构建区域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设置第三方独立医学中心,提升片区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在已建立医院感染、血液透析、高压氧等多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开展片区内医疗质量服务评价,发挥区域中心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片区内其他医疗机构在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上有效提升。二是设置第三方独立医学中心,如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实现片区内医疗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研究运用社保经济调节作用,引导群众合理就医
建议研究运用社保经济调节作用,根据疾病严重程度、手术难易程度等,科学调整参保人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引导居民合理就医,发挥全市医疗资源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