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2018年4月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智慧”化解“看病烦”与“就医繁”。针对群众实际需求,为患者提供在线常见病、慢性病处方,逐步实现患者在家复诊,使居民慢性病、老年性疾病可以在家护理、在家康复,提升群众的医疗服务获得感。作为国家医改试点城市,我市应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改善医疗服务的供给流程、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将“互联网+医疗健康”走在全省前列。

  一、我市公立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水平

  我市目前共有41家公立医院,40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医疗机构之间共有18家HIS系统开发商,众多的HIS系统开发商造成了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各自为政的局面,没有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相关信息的互通互联,信息孤岛现象存在。而各医疗机构也因为自身的信息化投入不足,互联网医疗服务还停留在患者预约挂号阶段。

  二、我市慢性病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目前全市共有高血压病患者20.75万人。糖尿病病人6.5万。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日益严重,慢性病人群死亡率和患病率持续上升。

  (一)由于我市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实施信息互通互联,慢性病患者在医院就诊后或出院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进行随访管理,但其病史资料、检查数据等均不能共享,存在着慢病管理数据缺失的风险,增加了慢性病全过程管理的难度。

  (二)由于慢病治疗周期较长,慢性病患者需要多次往返医院。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就医体验感较差。

  (三)有数据显示我全市8个三甲医院仅占全市医疗机构数的0.34%,却提供了占全市18.6%的门(急)诊服务。大医院技术力量强、专业水平高,但临床医生担负着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教学等多项职能,面对“人数多、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慢病患者进行延续的管理显然不切实际。

  
建    议:
  (一)加大有关经费投入,按照“共建、共享、互用”的原则,逐步实现全市统一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建立统一集中存储的电子病历共享体系,实现系统的集成、互联,实现医院就诊的电子病历数据在区域共享平台上的互联互通,打通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关联。促进医联体联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病能力。加强医联体内药品目录衔接。整合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常见病、慢性病管理和医院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协同机制。实现群众家门口看专家,通过联合会诊,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

  (二)打破医院围墙,重新构建新的医疗生态圈,改变就医和购药方式体验。

  借鉴其他地市、医院互联网医疗经验。开展慢性病长处方续方模式,智慧化解患者“看病烦”与“就医繁”。慢病患者在开具慢病处方一次后,可通过互联网向主诊医生线上发出续方申请,医生线上复诊后可直接开具电子处方,患者可凭该处方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处方续药、处方缴费、送药上门等服务。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可先行试点互联网医院。对于一些慢病集中的专科试点开展互联网复诊服务,借助自身的品牌效应,减轻大医院就诊“栓塞”压力,吸引省内外患者方便就医。

  (三)强化政府主导,联合卫健、市场监管、社保、医疗保障、医院、药店、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等多部门,共同畅通门诊药品社会化供给渠道。

  探索医院、药店、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处方流转、药品配送,提供远程审方、用药咨询、处方整合等服务。发展配送中心,开展“院开店取”、“院开店煎”、“院开店送”等便民服务。为医疗机构剥离门诊药房等举措建立可执行的路线。实行社保统筹账户一体化线上结算,彻底打通慢性病互联网复诊的关键。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