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处于政府和市场的中间层,具有强大的减压阀和增效器功能。在新时代,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新目标,助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东莞争取在社会治理新格局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我市自2006年开始行业协会管理改革以来,社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一方面,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2010年)等政策文件,制定了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指标和规则;另一方面,截至2018年,全市登记的社会组织总数约4500家(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此外,已涌现出隔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东莞市江西商会、厚街名家具俱乐部,以及一批知名民办教育机构等代表性社会组织。但在取得诸多成效的同时,我市社会组织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层面对社会组织发展战略意义的认识有待提高,有效借助社会组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有待加强,创新措施不足等;又如,社会组织自身方面,整体实力不够强(专业服务能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有限)、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门化、职业化程度不足)、发展不平衡(民非单位发展快实力强,社会团体和基金会数量偏少,工商类发展相对成熟,但公共服务类略显滞后)等。
建    议:
  一、引导社会组织组建联合机构,提升整体实力

  由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模、实力、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就一些行业领域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梳理,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加强横向联合(机构型、项目型),鼓励有条件、基础好的行业成立联合机构,以便集中资源,提升整体实力。例如,东莞市汽车行业协会整合了二手车协会、汽车零配件协会、汽车检测协会等;东莞市民办教育促进会联合了全市民办学校。

  二、强化社会组织的品牌化建设

  社会组织虽为非营利性机构,但其持续运营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应强化社会组织的品牌化建设,大力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创收能力,增强社会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以经营性促进公益性,以专业化促进品牌化的良性循环。例如,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整合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协会、科技中介同业公会等资源,开办“粤大创新学院”项目。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养和职业化建设

  由于社会组织为非营利性机构,其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不高,因此,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缺乏专业人士、职业人士的通病,社会组织的运营能力普遍不足,其作用难以发挥出来。鉴于此,相关主管部门应在资金上和业务上给予大力支持,加强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的专业培养和职业化建设。

  四、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造血社会组织

  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扎实推进“放管服”,实现政府“瘦身”,社会组织造血,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共治多赢局面。

提案者: 张社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