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是我市提高城市品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举措。
一、我市镇村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我市镇村已由传统农村向城市转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7年我市三大产业的比例为0.3:47.4:52.3,已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二是镇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部镇街经济规模均超60亿元,平均规模超200亿元。镇村经济体量相当于内地一些市县。三是农民收入结构变化明显。2017年东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8元,收入增长较快,其中工资性收入占86.2%。四是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东莞目前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90%,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分类推进乡村发展中,建议城郊融合一类村庄向城市转型。结合我市发展的客观实际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攻方向应是大力推动镇村城市化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镇村发展碎片化。改革开放后镇村主导的粗放型开放建设模式,导致东莞乡村缺乏科学的城市规划,形成了低密度、碎片化、分散式的城市格局。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与现代化城市的目标难以契合,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基本公共服务还有欠缺。本土农民虽然在户籍上已经转为市民,但其享受公共服务待遇上并未达到城市水平。在教育均等化方面,包括城乡之间、镇街与镇街之间以及镇街内部各学校之间均存在不均衡现象;在医疗卫生方面,城乡间医疗卫生条件存在较大差距;交通方面,道路交通拥堵严重、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非户籍人口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为其创造的自我发展条件更加存在差距。
(三)村级管理模式滞后。政经不分的管理体制制约了农村干部在发展经济和做好村级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和精力。此外,农村经济承担了本应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公共投入,农村公共服务开支挤占集体发展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成为政府的“二财政”。
(四)人口素质有待提升。东莞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与现代化城市发展需求还有不少差距,我市的产业工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超过70%,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建 议:
(一)依托园区统筹发展战略做好发展规划。按照我市六大片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目标,统筹片区内园区和镇街的城市发展规划,重点做好教育医疗、道路交通等城市公共服务布局,着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以及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整合片区资源,优化镇村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品质,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创新管理模式为村级城市化发展减负。推动政经分离,清晰界定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村(居)委会回归管理、服务职能,集体经济组织回归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完善和优化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在保持和扩大现行基本公共服务补贴政策下,逐步探索将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维护纳入市镇财政支持范围。
(三)提高人口素质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立足发展实际,大力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另一方面,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放宽入户条件,在薪资待遇、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励高素质、高技能、年轻人才落户东莞。
提案者: 周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