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市是满足我市人民日益增长的更加充分、更加均衡、更高质量、更富特色的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市城市品质的必要手段。一直以来,让自己孩子入读优质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每一个家长的夙愿,特别是我市作为外来人口严重倒挂的城市,在提交积分入户和积分入学申请的外来人群中,优秀人才占较大比例,让小孩入读公校,接受优质教育是他们大多数人申请的初衷。多年来,我市中小学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学位供给压力较大,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显现:优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只能各承接近30%和20%的生源。

  二、民办教育规模庞大,但办学质量总体偏低。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有限,教学设施不足,教师稳定性缺乏保障,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却承接了超过50%的生源。

  三、财政资金和土地资源瓶颈亟需破解。近年来,我市每年对教育行业的财政资金投入约占财政总收入的23%,要实现50%随迁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还需加大财政投入,造成空前财政压力。此外,我市新增用地紧缺,教育用地紧张也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近年来,虽然我市在教育均衡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已然存在。突出表现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不平衡、民办学校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由于招生政策造成的部分民办学校挤压公办学校造成的新的不平衡。

  
建    议:
  以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为抓手,推动我市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议如下:

  一、争取政策和财政支持。一是我市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尽力将财政资金和土地资源向教育行业倾斜;二是要请求省里和国家考虑东莞外来人口严重倒挂的实际情况,做好沟通交流,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增加对东莞的转移支付力度。

  二、以“传、帮、带”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是采用名校长选聘、名校托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培训、交流等方式,优化教学和管理手段,提高办学水平较差的公办学校教学质量;二是建立公民办教师的互通机制,教师轮岗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向普通民办学校调派管理、教学能手专职轮岗1年以上,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提高我市每年投入的公民办结对帮扶资金,进一步扩大帮扶学校的数量;并对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进行严格的财务审计,加强监管办学收益,按照法律法规将政府拨付学位补贴、向学生收取的费用等各项收入减去开支后的结余资金,投入办学,提高教师待遇,提升师资力量,增加教学设施。

  四、充分挖掘“互联网+教育”功能,加快推进教学资源、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线上品牌教育平台,不断优化远程教育模式,通过“云课堂”、“微课”等数字化教学方式,扩大共享优质教育管理和教学资源,提升办学质量。

  五、在集团化办学改革中,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布局,整体推进,充分考虑优化我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城乡布局的均衡性;二是以镇街为单位组建义务教育集团,优质学校牵头,普通民办学校加入,形成长效机制,在教学、教研和管理各层面资源共享,开展各种活动时,集团内各校共同参与。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20190141号提案的答复

民革市委会:
你们提出“关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市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190141号)收悉,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市教育工作的重视。现就提案有关内容回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为目标,以资源配置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我市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议中反映的情况确实是目前我市教育存在的客观突出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正是我局下来的重点推动的工作内容。
一、大力推进公办学校建设,大力扩充公办教育资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努力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纳入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对教育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先后出台了《东莞市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实施意见》《东莞市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东莞市园区、镇(街)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指导意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建立健全教育用地保障机制,努力解决城镇幼儿园、中小学学位不足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目前,33个园区、镇(街)也编制了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专项规划(2018-2022),建立起提前5年预测学位需求、提前3年规划学校建设、提前1年落实学位供给的“531”学位动态供需协调机制。2018年全市比上年共新增中小学幼儿园53所,增加在校生6.92万人,其中公办学校3.15万人、民办学校3.77万人。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协调解决镇街在新建、扩建学校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难题,继续扩大公办教育资源的供给,为推动我市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争取到2021年,全市完成新建扩建40所公办学校,新提供4.3万个公办学校学位。其中,2019年计划推进9所公办高中学校,52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4所公办(集体办)幼儿园新建扩建工程,建成投入使用13所,新增学位1万个。
二、积极推进教育提质工程,努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倍增。目前我市民办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较以往有较大提升,但如提案提及,由于镇街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现有的公办学校自身特色和品牌建设重视和宣传不够等原因,我市教育与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读好书”期望仍然存在一定距离。为此,从去年起我市启动并积极推进“教育提质工程”,积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倍增。一是加强品牌学校培育工作。出台了《东莞市普通中小学品牌学校培育工作推进方案》,设立了专项经费1亿元支持品牌学校培育工作,帮助一批有条件的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教育品牌,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我市第一批认定品牌学校培育对象为30所学校,30所学校在参与品牌学校培育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推进品牌学校工作,争取到2020年,全市创建品牌学校达150所,其中公办学校100所,民办学校50所,通过品牌学校的带动辐射,全面提升我市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升。二是提升民办学校办学质量。我市民办学校数量多,规模大,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确实存在民办学校质量参差不齐的客观实际。为了全面提升民办学校办学质量,我市加大市财政扶持力度,“十三五”期间市财政安排新增6.5亿元作为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积极实施公民办学校1+1结对帮扶,推进公办学校委托管理民办学校改革试点,推进民办学校标准化、优质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奖励立项,通过开展民办学校骨干校长、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专任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等形式全面提升民办教师队伍素质。2018年重新修订出台了全市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实施办法,进一步提高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专任教师发放从教津贴,稳定了民办教师队伍,提升民办教育办学质量。目前,公办学校托管民办学校成效显著,被托管民办学校依法办学水平、师资队伍素质、整体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民办教育区域品牌初步形成。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推动民办学校改善设施设备,基本实现标准化学校全覆盖。民办教师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公民办教育之间差距不断缩小,有效增加优质资源总量。
三、加快教师资源优质均衡配置,提升教育发展保障能力。近年,我市积极行动,结合实际,出台措施加快教师资源优质均衡配置,提升教育发展保障能力。一是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先后印发《东莞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市直属学校开展教师交流工作的通知》《关于东莞市公办初中学校跨镇街教师交流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颁布《东莞市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市管校聘、镇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加强教师交流制度实施与管理,促进校长教师交流常态化,引导优秀教师在市区学校与镇街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合理流动。下来,我们在推动校长教师交流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工作中,会吸收提案建议,进一步推动优秀校长教师交流,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二是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全面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和推动校本培训,实施“东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三名工程”建设。创新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高起点高标准引领新教师入行。
四、推动“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战略实施,构建了学习方式多元化、教学方式信息化、评价方式智慧化的教育生态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资源匮乏地区和学校生成优质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差距,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汇聚优质教学资源。目前我市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完成慕课教学信息化工程建设、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系统开发和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建成慕课基础平台、职业教育平台、信息惠民平台三大平台,整合、开发了教育资源、教学应用、教育管理、教师发展、家校互动共五大体系超过50个应用系统,基本实现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进一步融入全国体系建设,让全市师生共享应用,让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教育相对薄弱学校同样能获得优质资源。二是深入推进慕课教学改革。制定了《关于东莞市教育局构建“莞式慕课”优质教育资源长效供给机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学堂?名师课堂”实施方案》等工作方案,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大胆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教研方式,努力打造“翻转课堂”“双师教学”“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等四种新型教学模式,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学教研资源,向薄弱镇街、薄弱学校、薄弱教师以及后进学生推送。三是创新信息化教研及帮扶途径,公办学校与结对帮扶的民办学校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协作社群”实现一对一师徒教案精准指导、学科团队之间网络协同备课。借力互联网技术,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高效供给,帮扶薄弱学校在“互联网+”条件下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五、实施集团化办学,迅速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水平高位发展,我市面临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现有公办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品牌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方面,针对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发挥名校辐射带动作用,迅速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动我市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局制定了《东莞市推进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并于2018年5月以市政府名义印发,明确了我市集团化办学的实施路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是明确了我市集团化办学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根据《东莞市推进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市将组建30个以上教育集团,有效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围绕这个总目标,我局结合东莞实际和学校发展现状,提出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工作思路:按照“市级统筹,片区联动” “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集团化办学。2018年起,新建公办学校原则上纳入名校教育集团统一管理。市教育部门重点统筹推进企业人才子女入学需求集中的园区、镇(街)和教育次发达区域,相对薄弱初中学校与市内名校开展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园区、镇(街)根据需要自行组建教育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学。二是积极稳妥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我们成立了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体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结合东莞片区统筹发展战略部署,我局制定了《东莞市教育局推进片区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工作方案》,由驻片局领导统筹协调责任片区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加强对全市集团化办学的统筹工作,做好全市集团化办学的布局。各驻片局领导指导各镇街从补齐各镇街中小学教育短板出发,把本区域内相对薄弱的公办中小学作为成员学校纳入区域内集团化办学规划中,动员镇街积极组织申报工作,支持薄弱民办学校以作为成员学校加入教育集团。三是加强对教育集团运行的指导和过程管理。截至目前已组建10个教育集团,我们要求已组建的各教育集团及时组建议事机构,制订《教育集团章程》《教育集团三年实施方案》,各教育通过组建集团议事机构和组织架构,不断完善集团运行机制。我们正在研制《东莞市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办法》,通过考核评价引导教育集团规范发展,提升教育集团自发展能力,推动集团内教师交流、加强教师研训、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推动集团文化建设、加强集团民主管理等。四是集团化办学取得初步成效。我们近期开展了集团化办学调研,整体来看,集团化办学开局良好,无论是镇街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对集团化办学工作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行动上全力支持。大家一致认为,围绕“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集团化办学,努力在教育发展中实现动态的优质均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各教育集团结合实际采取了多项措施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新建学校和相对薄弱的学校纳入到教育集团后,学校硬件不断升级改造,在名校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注入下,成员学校办学质量得到迅速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生源回流明显。
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并结合提案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我市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再次感谢你们对教育的关心和关注!

办理单位: 教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