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 2025”战略,打造智能制造强市,近年来,东莞制造业“机器换人”需求旺盛,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正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中,松山湖片区在机器人产业方面发展态势迅猛,已经成为东莞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版图中的重点。据了解,松山湖高新片区已聚集400余家机器人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占11%,本体企业占2%,智能装备企业占55%,系统集成企业占17%。内生外拓并举,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断突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生态圈,正为片区在核心技术突破上带来更多可能。

  二、为了加快松山湖片区智能制造重点领域的突破,市委市政府除了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潜力企业外,还在科技金融、产业发展、人才引育等方面纷纷加大投入,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发挥松山湖高新片区在全市的创新引领作用。但是,目前,松山湖高新片区在发挥创新引领方面仍存在一些欠缺:

  1、松山湖的定位、特色不是很突出,相比其他高新区,甚至是周边地区,同质化发展比较严重。

  2、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电子信息产业一支独大。

  3、创新投入和产出比不够理想,表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价值创造能力差(企业利润率和增加值率低)。

  4、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还有更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建    议:
  一、突出特色,着重研究制定和优化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政策。
  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协调发展,是国家级高新区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松山湖高新片区要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思维,着重研究制定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突出特色,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依托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企业,如机器人,电子信息等,以产业延伸、产品配套、技术集成为途径,规划建设好特色高新片区。
  二、优化产业结构。
  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新产业集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层次的提升。首先,要搭建好转化平台,坚持不懈地推进高层次政产学研合作,顺畅导入高校院所的智力、技术、项目、资本等创新要素,切实打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其次,要由注重招商引资向加强创新服务能力建设转变,加快把工作重点转到搭建平台、完善服务、营造环境上,在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技术与资金服务下,将科研院所的成果加以规模化利用,形成产业链衔接较为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周边镇街统筹协调发展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做到互利共赢,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和谐发展”。
  三、开展全方位全流程诊断,注重创新投入和产出比。
  围绕高科技企业在智能制造、技术研发、管理提升、资本利用等领域提供全方位、全流程诊断服务,协助企业梳理现状、剖析问题、优化提升、挖掘潜力,帮助企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或解决生产、改造、管理、资本利用等全流程领域问题。通过全方位全流程诊断服务,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和阶段获得支撑和提升,支持企业构建新型制造体系,推动企业高质量倍增发展,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四、从细节入手,提升政府服务。
  要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大胆探索政府职能创新的思维和路径,提升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公共管理效能。要针对园区一些高新企业提出的表格多、微信群通知多但常常被刷屏,工作人员答复问题不专业等意见及时修正。
  

提案者: 韩清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