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神经末梢和薄弱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东莞作为开放性城市,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且人口倒挂,人群结构复杂多样,群众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工程,连续三年召开全市会议落实建设任务,大力开展“五个有”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全市561个文化服务中心整体建成率近9成,全市共补贴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840万元,撬动镇街投入超过3000万元,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功能基本实现。

  随着全市整体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群众对精神文化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市现有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目前,我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建设进度滞后,部分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落后于全市水平;

  2、设施陈旧老化,文化服务设施的资产管养和安全维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3、内容建设单一,基层文化阵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综合性功能体现不足;

  4、功能挖掘不深,与分布在基层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不足;

  5、领域拓展不宽,目前我市列入省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52个,文化服务中心在服务莞邑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存在盲区;

  6、供需对接不足,未健全群众需求信息征集、项目筛选和需求产品供给机制;

  7、科技应用不多,数字文化资源应用较少,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未落到实处;

  8、场所氛围不浓,“重建、轻管、轻用”的现象突出,设施利用率不高,群众参与热情度不高;

  9、队伍建设薄弱,文化从业人员专业程度不高且人员流动性大,有奉献精神和文体技能的专业人士吸纳不足;

  10、品牌塑造不强,有一定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村(社区)文化品牌较少。
建    议:
  1、强化资源整合。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终端平台优势,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公共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2、促进需求对接。以“需求、问题、满意度” 导向为原则,畅通群众需求表达途径,完善意见收集渠道;建全需求项目评审机制,做好需求项目筛选;重点向宣传教育、文明实践、文化传播、便民服务等倾斜。

  3、健全服务供给。科学做好文化服务供给规划,针对不同节庆、受众群体等进行细分;畅通“线上+线下”公开渠道,满足群众文化期盼,提高群众知晓度和参与度。

  4、发挥技术优势。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用好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完善网络接入和WIFI服务。

  5、强化品牌建设。激活文化服务中心弘扬传承莞邑文化作用;综合考虑各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变化、文化特点和自然禀赋等因素,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群众(草根)文化品牌。

  6、加强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整体素质,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人才队伍;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充分挖掘、培育基层业余文化人才,激发创造活力。

  7、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公共文化设施运用规范、设施和公众活动安全;健全错时开放制度。

  8、探索社会化参与。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以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服务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探索开展社会化运营,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的运营。

提案者: 谭福龙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关于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抓手,着力构建东莞现代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收悉,经研究,我局答复如下:
  关于加强人才培养的建议。一、根据《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39号)的要求,除政策规定的一些特殊情形外,事业单位补充人员一律实行公开招聘,真正体现了事业单位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可以通过该方式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引进,我局将结合工作职责,积极配合开展好该项工作。二、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2018年5月,我市出台了《东莞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办法》(东人发〔2018〕34号),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主要划分为五类:初任培训、晋岗培训、在岗培训、业务培训和年度考核培训,并明确各系统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学时有具体要求的,按照其要求执行。该办法规范了各类培训班培训学时,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专题培训,提高文化人才整体素质,局将结合工作职责,积极配合开展好该项工作。三、《东莞市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专业人才试行办法》(东府办﹝2014﹞59号)目前正在重新修订,该办法明确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对象和办理流程,放宽了引进方式,为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专业人才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绿色通道”。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可以通过该方式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引进,我局将结合工作职责,积极配合开展好该项工作。
  责任领导:赵毅
  承办人姓名:韩治东
  联系电话:22836676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9年4月18日

 

  东民函〔2019〕491号

  东莞市民政局关于对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90137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上,谭福龙委员提出的第20190137号“关于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抓手,着力构建东莞现代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提案收悉。现将我局的会办意见回复如下:

  自2011年以来,我局大力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致力于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成为集社区文化、科普、体育、养老、助残等各种服务设施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了131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公开招投标引进了18家社会组织负责运营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主要由社会工作、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专业服务人员构成,为开展社区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为促进资源整合,实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共建共享,经与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沟通协调,确定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纳入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范围。目前,已建成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均已加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牌,并在中心设置了图书阅览室、绘画室、市民学校等功能室,部分中心还根据村(社区)文化特点,建设了文化博物馆。未建成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要求村(社区)要布局谋划,将文化中心的建设纳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规划中,实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奖代补”政策,指导各镇街统筹规划、整体实施,通过整合现有平台资源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切实提高场地综合利用效率。

  继续抓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日常督导,委托专业社会组织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提供督导和培训,指导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化服务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东莞市民政局

  2019年5月23日

  (联系人:祁群,联系电话:22832519)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人社局,民政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