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中,要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就医格局。然而,舍近求远、大病小病均往大医院跑的情况仍没有根本性改变;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在推广中遭遇诸多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科医生人数缺口巨大,全科医生培养能力差,基层医疗人才少、诊疗水平低、病人不放心有关。目前我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存在主要问题有:
  1. 全科医师培训工作起步晚,较其它地区差异大。据调查,我市整体全科医生培养与发展起步晚,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四川、江浙等地区,且差异较大,与经济强市地位不相称。
  2. 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推进相对滞后和力度不大。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东莞市已经制定相关培训工作制度,但推行力度不够,方式滞后,实施不科学,形式为主,实质效果欠佳,覆盖面不广。
  3. 全市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尚未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形成制度化、体系化,但调研发现,我市这项工作还缺乏清晰的制度和体系,大部分工作交给东莞市医师协会和几家三甲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负责培训的医院与学员及用人单位仅为一种松散的协议方式,没有权利义务明确的制度约束,培训过程和内容并不科学。
  4. 全科医师待遇普遍较低,且镇区间差距较大,难于吸纳和留住人才。调查发现,相对于深圳和广州这两个邻市,我市全科医师普遍待遇明显偏低,月工资收入也明显低于在多数二甲医院的同级医师,培训期工资待遇就更低,仅能勉强维持日常基本开支,且镇区间差异较大,很难吸纳和留住高素质全科医师人才。
建    议:
  1. 完善我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参考上海、深圳等地区的培训办法,制定切合我市实际,在组织管理、培训对象、培训方法、经费保障、学员待遇以及考核制度等方面完善我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2. 全市一盘棋,推进全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我市民营医疗机构比例已超过75%,医疗社会化程度过高,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全科医师培养和发展,市卫健局应加强对全市的基层医院和镇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进行统一、有计划的培训和管理,全市一盘棋,从人员的公开招录、理论学习、临床和社区基地实践培训、考核、再继续教育等实行制度化管理。
  3. 设立我市全科医师培养专项资金
  全科医师要扎根基层,服务社区,最体现公益性,其工作较琐碎繁杂,社会地位偏低,要求学习掌握内容较多,从而减低了医师参加规范化培训的积极性,可建立我市全科医师培养专项资金,适当提高培训专项补贴,吸引更多医师参加全科医师培训。
  4. 采取确实有效措施,确确实实地提高全科医师群体的待遇
  只有实实在在地提高全科医师群体的待遇,才能留住人才、心甘情愿扎根基层、服务社区。可参考深圳市的做法,社区的全科医师不低于三甲医院同级医师的待遇,并取消镇区间差异,实行绩效考核,让实干的人得能到实惠。并放宽和优惠其晋升条件。
  5. 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全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探索符合本市特点的全科医学发展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而推动我市卫生医疗“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和“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