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中,要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就医格局。然而,舍近求远、大病小病均往大医院跑的情况仍没有根本性改变;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在推广中遭遇诸多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科医生人数缺口巨大,全科医生培养能力差,基层医疗人才少、诊疗水平低、病人不放心有关。目前我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存在主要问题有:
1. 全科医师培训工作起步晚,较其它地区差异大。据调查,我市整体全科医生培养与发展起步晚,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四川、江浙等地区,且差异较大,与经济强市地位不相称。
2. 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推进相对滞后和力度不大。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东莞市已经制定相关培训工作制度,但推行力度不够,方式滞后,实施不科学,形式为主,实质效果欠佳,覆盖面不广。
3. 全市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尚未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形成制度化、体系化,但调研发现,我市这项工作还缺乏清晰的制度和体系,大部分工作交给东莞市医师协会和几家三甲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负责培训的医院与学员及用人单位仅为一种松散的协议方式,没有权利义务明确的制度约束,培训过程和内容并不科学。
4. 全科医师待遇普遍较低,且镇区间差距较大,难于吸纳和留住人才。调查发现,相对于深圳和广州这两个邻市,我市全科医师普遍待遇明显偏低,月工资收入也明显低于在多数二甲医院的同级医师,培训期工资待遇就更低,仅能勉强维持日常基本开支,且镇区间差异较大,很难吸纳和留住高素质全科医师人才。
建 议:
1. 完善我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参考上海、深圳等地区的培训办法,制定切合我市实际,在组织管理、培训对象、培训方法、经费保障、学员待遇以及考核制度等方面完善我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2. 全市一盘棋,推进全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我市民营医疗机构比例已超过75%,医疗社会化程度过高,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全科医师培养和发展,市卫健局应加强对全市的基层医院和镇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进行统一、有计划的培训和管理,全市一盘棋,从人员的公开招录、理论学习、临床和社区基地实践培训、考核、再继续教育等实行制度化管理。
3. 设立我市全科医师培养专项资金
全科医师要扎根基层,服务社区,最体现公益性,其工作较琐碎繁杂,社会地位偏低,要求学习掌握内容较多,从而减低了医师参加规范化培训的积极性,可建立我市全科医师培养专项资金,适当提高培训专项补贴,吸引更多医师参加全科医师培训。
4. 采取确实有效措施,确确实实地提高全科医师群体的待遇
只有实实在在地提高全科医师群体的待遇,才能留住人才、心甘情愿扎根基层、服务社区。可参考深圳市的做法,社区的全科医师不低于三甲医院同级医师的待遇,并取消镇区间差异,实行绩效考核,让实干的人得能到实惠。并放宽和优惠其晋升条件。
5. 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全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探索符合本市特点的全科医学发展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而推动我市卫生医疗“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和“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东卫函复〔2019〕140号
(B):类
对东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
第20190133号的答复
民革市委会:
您提出《关于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增强我市基层卫生能力建设的建议》(政协提案第20190133号)收悉。现就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9年3月,全市已发证医疗卫生机构2729所,包括:医院110所(含市妇幼保健院及市第六人民医院),其中公立医院48所,社会办医院62所,按三级管理医院16所,按二级医院管理38所,按一级医院管理5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96所;门诊部692所;诊所594所;卫生所(室)931所;血液透析中心2所;医学检验室4所。全市编制床位37420张,实有开放床位30031张。已完成培训的全科医生1667人。
二、主要措施
(一)加快推进全科医生培养
一是统筹全科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工作。每年调查全市全科医生培训需求,确定培训计划,要求各镇街(园区)根据本辖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情况,制定全科医生队伍培养计划,选派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二是规范全科医生住培工作,先后赴广州、深圳、上海、成都等地学习全科医生住培的先进经验,定期召开住培工作座谈会和督导检查工作,统筹全科医生师资培训,完善全科医生住培基地建设。三是完善全科医生转岗(岗位)培训,优化完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岗位培训课程,邀请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学专业分会副会长赵光斌主任医师主讲关于全科医疗模式及诊疗技能、专科医生如何从事全科教学等课程。规范全科医生转岗(岗位)临床实践培训及结业考核,举办2018年全科医生转岗(岗位)培训实践技能考核考务人员和考官培训班,共108人参加了培训。组织2018年全科医生转岗(岗位)培训结业考核,共有291人参加统考。
(二)建设全科实训中心
按照园区统筹片区发展原则,我市投入1890万元建设6个标准化建设的全科医生实训中心,作为我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岗位培训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才培训的培训基地。目前已建成东莞市松山湖片区全科医生实训中心(寮步基地)、滨海片区全科医生实训中心(长安基地)2家,正在建设东部产业园片区全科医生实训中心(东坑基地)、东南临深片区全科医生实训中心(凤岗基地)2家,规划建设城区片区、水乡片区全科医生实训中心2家。
(三)加大全科医生培训投入
加大财政补助,激励全科医生培训。为保障全科医生培训工作,2017年起市财政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补助标准从1万元/人/年提高到3万元/人/年;社卫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岗位培训费用由所在镇政府财政报销。2018年,设立全科医生培养专项资金,市财政对社卫机构全科医生给予奖励性培训补助,对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学员按1万元/人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取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的学员按1万元/人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取得《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合格证》的学员按0.5万元/人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下一步工作
(一)着力解决“少”的问题,即全科医生人数少与需求量太大的矛盾。
一是改革社卫机构人员薪酬制度,提高全科医生的岗位吸引力。今年我市将开展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我局已会同市人力资源局、市财政局制定了《东莞市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待报省卫生健康委审定后组织实施。优化社卫机构薪酬结构、调整薪酬水平、完善内部薪酬分配办法、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合理设置绩效工资项目,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适应社卫机构发展需要的绩效工资总量调控办法。提高社卫机构全科医生的待遇,减少全科医生流失,增强全科岗位招聘吸引力。社卫机构优先将编制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岗位管理,提高薪酬水平,三年内实现同岗同酬, 2019年纳入岗位管理的编外人员薪酬水平达到编制内人员达到90%,2020年达到100%。二是按标准配备社卫机构人员,增招全科医生人数。落实《东莞市加强社卫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继续推进社卫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升级达标建设,完善社卫机构人员配置,巩固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三是用好政策,扩大全科医生培训对象范围。根据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打造高水平医院、医联体建设等需要,扩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岗位培训对象范围,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有关专科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用2年时间完成800名全科医生培训任务。
(二)着力解决“低”的问题,即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偏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一是实施人才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培训进修机制,制定全科医学培训计划,落实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措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人员整体素质。二是完善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全科专业住培基地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东华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六个全科医生实训中心,以作为我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岗位培训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才培训的培训基地。进一步通过多形式、多种途径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师资培训,不断完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各种全科医生培训提供有力保障。三是提高全科培训质量。全面推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岗位培训的理论培训、临床实践、基层实践三个环节培训设计与管理,提高培训成效。四是提高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我市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联合培训金牌家庭医生,首批培训30名全科医生,为我市引入了国际化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和香港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加快与国际化家庭医生接轨。进一步加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培训、基层卫生岗位练兵等,不断提升我市全科医生全科技能和社卫机构运行活力。五是加强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促进医疗人才流动、医疗资源下沉,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群众满意度,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以上是我局对《关于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增强我市基层卫生能力建设的建议》的办理情况。衷心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监督支持和帮助!如仍有疑问,可在收到函件后与我局医政医管科罗东同志联系,电话: 23280315。
领导签字:张亚林
承办人姓名:罗东
联系电话:23280315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2019年5月9日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