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保存城市的记忆,方能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化发展的脉络。城市文化可视化,能将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形象通过各种平台集中反映和综合展示出来,它既是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现,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城市文化加入区域文化元素进行可视化规划设计逐渐成为城市建设重要环节,既有利于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又能拉动城市经济效益以及提高城市宜居程度。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工作,“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这块含金量最高的城市综合性荣誉的“金字奖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但是,在以往的文化建设领域我市习惯于注重文本研究与建构,而对视觉维度文化建设的认识与构建还有所欠缺。当今时代已是“读图的时代”,在城市文化实践中,“一图胜千言”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何在有浓郁特色东莞地域文化建设中让“文化”可视化起来,是“文化东莞”、“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中一个崭新的领域。
建 议:
一、利用数字化新媒体技术增加城市文化可视化。利用符号学、图案学、色彩学、艺术设计学,乃至数字图形学、大数据、云计算等跨学科与技术综合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市民提供信息和文化服务,并就“文化东莞”、“品质东莞”的相关内容分类、分级创建出一个可视的体系,便于演绎、展现、传播、比较、检索、编辑等作业,让文化东莞变得直观、亲和、生动和具象起来。
二、加强我市交通主干道、车站的文化可视化建设。由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地铁、城市主干道等构成的我市立体交通网络既是体现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大功能性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也是展现东莞城市形象的门户工程和地标建筑。必须统筹利用高速公路及城市主干道广告牌、火车(地铁)车站落客平台、地上及地下空间,进一步优化城市文化可视化规划设计,使之成为东莞的一道亮丽风景,展现东莞城市的良好形象。
三、增加城市公共设施的文化可视化建设。根据职能权限,鼓励相关企业、协会整合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推动我市城市文化可视化设计,提振制造业强市效应和非物质文化创意建设,进一步打响“品质东莞”、“文化东莞”的品牌效应。全面实施道路沙井盖的美化工程,在沙井盖上穿上诸如“南社古村”、“虎门炮台”、“可园”等东莞标志性的历史文化印记图案的“潮服”,讲述东莞故事。在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利用区域建筑群幕墙、公园、广场等建设灯光秀,图文并茂讲述东莞故事,宣传东莞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宣传的新亮点。
四、增加标志性精神堡垒建筑与设计,提高典型文化可视化。积极做好“林则徐硝烟池”、“袁崇焕纪念园”、“东江抗日纵队根据地旧址”等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升完善历史文化遗产预警监测平台建设。尽快出台《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继续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非遗融入城市生活。活化“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精神,并将东莞精神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去,从而成为这座城市永久的精神丰碑。
五、加强旧城改造的文化保护意识。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的关系,防止出现“千城一面”的情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市旧城改造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作为城市记忆保存最多的旧城区,如何处理好改造开发和保护利用的关系,既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眼力、定力和能力,又影响到城市文化的表达与传播。旧城改造既要尊重文化,又要尊重城市原有特色,而不应被肤浅的标准、流俗的风格所淹没。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