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建市委会的建议符合我市全力推进中子科学城的工作要求,对加强东莞中子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融合发展,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高地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二、同时市政府十分重视中子科学城的规划和建设:一是开展了中子科学城规划研究,提出了科学城的空间规划布局和交叉平台建设计划。二是加快推动散裂中子源谱仪共建,计划联合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各大高校、研究所参与谱仪建设。三是加紧推进南方光源规划建设,目前形成了南方光源项目建议书,启动了南方光源预研工作。四是加快推动省材料实验室项目建设。五是加强中子科学城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中子科学城纳入松山湖管委会管理,成立了中子科学城管理局,专门协调中子科学城的日常工作。市政府积极推进中子科学城建设的有关工作。六是加快推动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积极争取省政府工作支持,围绕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新材料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工作,打造以科技产业为主的创新生态平台。七是加快推动科技产业培育发展,推动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加速聚集。八是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深化产业发展、城市更新、综合交通改善等各专项规划研究;协调推动深圳地铁13号线北延段建设,规划建设“深中通道”;推进犀牛陂村整村改造,大装置科普公园建设,打造创新生活配套区。
三、为贯彻市政府“提高政治站位,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敢于担当、主动作为,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超常规的改革创新思维和方式,全力推进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工作”的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作为,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用地前期手续工作
一是开展了无人机航空摄影测绘,对中子科学城的现状进行航空摄影,保留证据,杜绝了加建抢建行为;二是为材料实验室购买了392亩规模,保证材料试验室的一期建设;三是拟在中子科学城开展土规城规融合试点,在规划层面落实中子科学城的建设。
(二)规划编制工作
2018年,我局积极配合松山湖管委会推动《中子科学城空间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同时根据重大项目实际情况,开展了东莞市总体规划限建区、东莞市生态控制线规划调整工作,协助大朗镇人民政府完成大朗镇总体规划、科普服务单元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项目规划选址评估和南方光源测试平台规划选址评估工作,确保重大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三)重大项目规划手续办理工作
2019年3月,我局出具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项目、南方光源测试平台的规划设计要点,以便用地单位开展规划建筑方案设计和上报技术审查等工作。
下来,我局将积极配合市政府、松山湖管委会继续推动《中子科学城空间规划》修改完善和相关规划调整,以及项目供地手续办理,并采用市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政策办理重大项目的土地手续和规划手续。
四、关于抓紧打通中子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之间的快速通道的建议,目前,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统筹实施打通快速通道该项工作,具体意见建议由市交通运输局回复;两市地铁规划接驳的工作进展情况,建议由市轨道交通局回复。
松山湖管委会:
民建市委会在市第十三届政协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我市人才引进培养情况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引进培养以中子中心为代表的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积极学习借鉴深圳先进人才政策,综合考虑我市财政实力,出台系列人才政策,打造我市地方特色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取得较好成效:一是实施博士后资助政策。我市对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单位均资助100万元,高于深圳的80万元;对博士后个人资助80万元,高于深圳的59万元。我市共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6个、分站12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2个、省博士工作站26个,累计招收博士后263人。二是实施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获得市特色人才的,除了可获得最高千万元的资金资助和奖励外,还可以获得居留和出入境、落户、住房(最高250万元)、医疗、社保、税收、通关、配偶安置、子女入学、薪酬等优质生活待遇。截至2018年底,我市共认定评定市特色人才累计达317名。三是实施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政策。入选的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最高分别可获得200万、500万资助奖励。我市现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8名,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0名。四是开展成长型企业人才扶持工作。目前共有1336人获得人才补贴1093.84万元,另有530家单位共2277名人才拟扶持补贴经费共1994.23万元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发放。五是搭建互动交流合作平台。组织我市企事业单位前往深圳参加2018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全方位展示东莞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人才政策以及急需紧缺的人才需求等方面内容,推介东莞创新创业环境,促进深莞两地人才资源交流。
通过多方努力,我市中子科学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目前该中心已获得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博士工作站资格,共有院士3人、科学院百人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高级职称人员112人、市特色人才18人、在站博士后14名、博士91人。符合条件的人才均可享受我市人才扶持政策。
二、2019年相关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鼓励深圳人才来莞就业创新创业,进一步营造我市产业人才聚集的氛围,下阶段,重点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工作:一是继续实施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围绕深化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积极引进取得先进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广阔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对获评的市领军人才项目,市财政先期给予100至200万元的启动资金扶持,后期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再给予100至300万元的创新创业奖励。二是加强博士后平台、博士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加快博士后和博士人才集聚。三是实施新时代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重点实施创新人才引进、创新人才提升、博士人才培养三个项目和重点打造招才引智、人才交流提升、专业人才服务三个平台,营造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良好环境,加快我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其中,新引进的正高级职称人才最高补贴30万元,博士、副高级职称人才最高补贴20万元,硕士最高补贴6万元,本科最高2万元。四是实施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政策,对在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每人每年最高奖励100万元。五是实施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遴选一批扎根东莞的科技、企业经营管理、金融、社会建设等领域的领军人才进行培养支持,最高给予每人30万元扶持。六是实施青年领军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支持青年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最高给予每人100万元扶持,享受金融支持、优先推荐、专项培训、直接入户、公共服务等支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七是加强与深圳人才交流。组织我市企事业单位参加2019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推介东莞创新创业环境。
责任领导:赵 毅
承办人姓名:刘光辉
联系电话:22836667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9年4月17日
对第20190106号民建市委会建议(关于推动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的建议)的回复
松山湖:
民建市委会转来的《关于推动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作为会办单位,立足我局工作职能,现对该建议回复如下:
中子科学城是我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争取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布局的重要抓手,是我市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我局正全力加快中子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编制工作,已成立了工作专班,制定了工作计划,开展了中子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的前期研究。目前正抓紧与规划编制单位研讨规划文本,将进一步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探究中子科学城在国际、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地位,重点从如何规划和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与大科学装置配套的研究平台、承接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平台、大学和研究院所,如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吸引培养一流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努力推动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落马洲河套地区联动发展,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此复。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19年4月24日
(联系人:政策法规科 韩晓燕;联系电话:22831324)
关于对第20190106号政协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松山湖管委会:
市政府督查室转来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90106号政协提案《关于推动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的建议》已收悉,根据分工安排,我局为会办单位。现结合部门职能,就涉及“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有关工作答复如下:
一、关于抓紧衔接两地规划建设
为加强对我市推进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市推进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松山湖管委会承担,具体事务由中子科学城管理局承担,成立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专责小组,负责推进和落实东莞市推进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东莞市中子科学城工作专班交办的具体工作任务。因此,加强沟通协调,明确双方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人才发展、规划衔接、交通对接、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的合作目标及方向,抓紧衔接两地空间规划及交通、科技、产业等系列专项规划,建议在领导小组机制下共同推进、加快有效衔接。
二、我局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东莞和深圳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工作情况
在不同场合,我局多次汇报沟通,提出我市应积极争取与深圳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工作,今年3月,肖亚非市长拜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沟通汇报东莞中子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区域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认可;4月9日,梁维东书记专程拜访了在深圳参加会议的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汇报了东莞推进南方先进光源前期工作和推动中子科学城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认可我市积极主动谋划相关项目的思路和做法。我局也积极向省发展改革委汇报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工作,争取省层面的支持。
三、我局积极推进南方光源项目情况
我市自2017年开始积极谋划推动南方光源项目建设工作,已完成了部分前期工作:
一是与中科院高能所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先后签订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推进先进光源预研及中国散裂中子源能力建设意向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南方光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协议书》,将共同推进南方光源在东莞规划建设。
二是成功争取到了省、院的明确支持,中科院明确表示支持南方光源开展前期预研,同意将南方光源预研工作纳入院省合作框架协议,省政府也明确表示将向国家发改委请求支持在大湾区、在东莞建设同步辐射光源。
三是我市已明确选址在散裂中子源园区600亩预留用地上进行南方光源项目建设,作为中子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启动了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建设前期工作,已批复项目建议书,即将启动项目工程招标和用地七通一平等工作。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是中子科学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载体的重要组成,也是协同深圳光明科学城,推动我省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强有力支撑,我们将继续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支持并加快建设。
一是继续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将南方光源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
二是按照国家和省发展改革委的指导意见,联合市科技局完善南方光源预研和建设运营方案。
三是加快推进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动工。
四是按照国家部署协调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提升散裂中子源能力建设和应用拓展。
特此函达
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
2019年5月21日
关于《关于推动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的建议》的会办意见函
市发展和改革局:
民建市委会在市第十三届政协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稳步推进重点科研项目建设工作
加快培育和彰显科技创新能力是本阶段中子科学城的重点工作之一,近期重点推进散裂中子源能力建设、南方光源测试平台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建设三大重点科研项目。一是散裂中子源的影响力不断体现。散裂中子源目前建成的3条谱仪,已完成来自英国剑桥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40余项用户课题研究,设计新能源、新材料和工程材料等微观机理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未来3年将新建7条谱仪,并向更多用户开放。二是南方光源测试平台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去年底,中科院物理所和我市签署了《关于推进南方光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协议》,共同推进南方光源项目规划建设。目前,各有关部门正加快配合推进规划调整、项目报批等工作,预计2019年年底动工建设。三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成效明显。项目团队已入驻松山湖大学创新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珠三角分部、粤港澳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完成挂牌工作,并同步推进全球高端人才招聘工作,启动了10个应用课题的研究。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392亩设计方案已基本稳定,明确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前沿研究板块、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功能板块,规划调整、用地统筹、项目报批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今年上半年动工建设。
二、有序推进城市功能配套建设项目
目前,中子科学城首批城市功能配套项目陆续动工,各项配套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一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中子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通道已按中线方案由莞深两市共同推进;湖景路南延长线、象和路、桃园路西延长线等工程已全面施工,象和路、松水路已实现临时通车,松山湖中心区至散裂中子源的通行时间缩短至10分钟。二是首批公共配套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松山湖实验小学分校已动工建设,计划今年9月开学;27亩滨湖商业综合体已动工建设;休闲体育公园、南部滨湖区消防站、派出所等配套项目即将动工建设,预计2020年投入使用;犀牛陂村微改造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口袋公园、排渠改造及消防系统升级、元岗路升级等公共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散裂中子源周边绿化、沿路墙体、周边社区环境及象和路、嘉源路、荔华西路、荔乡西路、中子源路完成升级改造,有效提升了中子科学城规划范围内的环境品质。
三、顶层规划成果基本成形
松山湖负责的《中子科学城空间概念规划》基本完成编制,去年11月已报市自然资源局(原市规划局)审查,根据最新的工作思路,将按照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标准,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将东莞理工学院、大学创新城、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等区域优势资源纳入中子科学城规划范围,聘请世界一流的专家进一步研究完善《中子科学城空间概念规划》,确保中子科学城的总规划面积满足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需求;市发改局编制形成《中子科学城发展规划》阶段性研究成果,下来将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莞、深两市共同编制共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区域规划;市科技局也启动《中子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的编制,年内将完成并报审。目前,中子科学城的顶层规划已基本成形,下来将研究如何向法定规划成果传导,以有效指导中子科学城的各项开发建设工作。
四、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作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子科学城在争取上升为省重大发展平台,有望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协调联动,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平台。接下来要紧抓机遇,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加快推进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工作:
(一)积极联合深圳光明科学城,确保实现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工作目标。积极推动中子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港深河套地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合作,充分发挥香港、深圳、东莞三地优势,增强重大科学设施集聚协同效应,促进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打造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实现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工作目标。同时,紧抓机遇,充分发挥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加快促进高端科技要素集聚,集聚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资源。
(二)全力推动各重点项目实质性动工。尽快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实质性动工,推进前沿技术板块、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公共技术平台等四大功能建设。推动南方光源测试平台项目年内动工,建设三个实验大厅及超导高频实验测试平台、高精度碰测平台、高精度准直平台、高亮度X射线技术等4个主要平台。推动科普服务单元建设,促进会议酒店、人才公寓、科研载体、科普公园以及光明科学城连接道路建设。
(三)全力推进用地收储工作。按照“以科学功能规划为引领,以土地收储为重点,以项目实施为抓手”的思路,解放思想,参考深圳等地作法,尽快收储一批连片土地用于承载大科学装置、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城市配套设施等功能,为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打好基础。
(四)加快提升中子科学城的环境品质。一是强化中子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空间连接,推进中子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通道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争年内动工,同时继续推进深圳轨道13号线北延,与东莞5号线对接。二是结合市政专项研究的成果,梳理出近期给排水、截污、供电等多项市政工程的项目库,尽快完善整体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作。三是谋划启动松山湖滨湖绿带规划工作,明确滨湖绿带的功能及定位,会同市林业部门共同推进红花油茶森林公园的策划与建设工作。
专此函复。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
2019年5月28日
办理单位: 松山湖管委会,科技局,发展和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