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人口尤其是户籍人口,是衡量一个城市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和关键要素。目前,国内GDP超过一万亿的12座城市,有9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其余3座城市常住人口也超过900万。可见,“人口红利”对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城市的竞争在一定的基础上是人口的竞争。
一、东莞是全国户籍人口比例最低的城市
据统计,北京总人口2172.9万,户籍人口1362.9万,户籍人口比例62%;上海总人口2415万,户籍人口1480万,户籍人口比例61.3%;天津总人口1023.6万,户籍人口932.5万,户籍人口比例91%;广州总人口1395万,户籍人口866.2万,户籍人口比例62.4%;杭州总人口918.8万,户籍人口723.5万,户籍人口比例78.7%;苏州总人口1061万,户籍人口678.2万,户籍人口比例64%;佛山总人口736万,户籍人口385.6万,户籍人口比例52%;深圳总人口1190万,户籍人口398万,户籍人口比例33.5%;东莞总人口832.3万,户籍人口200.94万,户籍人口比例24%,是全国所有城市中户籍人口比例最低的城市。
二、不少城市竞相放宽落户政策,由“抢人才”转向“抢人口”
近年来,全国不少城市由原来的“人才大战”转变为“人口大战”。湖北武汉市重点打造大学之城、青年之城,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陕西西安市推出“五年引才育才100万”的目标;湖南长沙市推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人口落户”目标;江苏苏州市规定市域内大中专毕业生、技(职)校毕业生以及购房75平米以上并取得房产证所有权的均可入户;江苏无锡市前几年凡购买60平方米以上住房、购买了3个月以上社保的可以入户,今年7月新修订的入户条件放宽到租房者也可申请入户;深圳市今年年初提出到2020年户籍人口增加100万。
近年来全国不少城市户籍人口增幅明显。2016年,深圳市增加了38.9万人,长沙市增加了21.34万人,郑州市增加了15.89万人,武汉市增加了15.85万人,西安市增加了12.65万人,苏州市增加了11.69万人,佛山市增加了11.23万人。我市虽然近年来放宽了落户条件,户籍人口增速有所加快,但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上述城市。2013年我市户籍人口188.9万人,2016年200.94万人,3年只增加了12万人。与其它城市5年增长100万的目标比,东莞新增户籍人口的力度和幅度明显不够。
三、东莞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严重倒挂的负作用
一是导致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严重不足,影响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效能。由于上级是根据东莞的户籍人口来配备市、镇两级政府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而东莞的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4倍,即200万户籍人口的编制要管理800多万人的城市,造成“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负作用不言而喻。
二是增加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的成本和难度。东莞外来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4倍多,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由此带来的社会治安、环境污染、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交通秩序、信访维稳、社会公共服务等诸多问题,比户籍人口比例高的城市要复杂和困难得多。
三是造成我市产业工人队伍不稳定,会动摇到“制造业名城”的基础。
四是难以拉动我市消费,影响第三产业发展。
五是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建 议:
一、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树立“既要抢人才更要抢人口”的观念
由于东莞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倒挂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是最突出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全市上下要树立“人口是城市的第一资源”、“既要抢人才更要抢人口”的观念。未来几年是城市“人口大战”的黄金时期,东莞要抢抓机遇,在大力引进培育人才的同时,要大张旗鼓地实施“引进人口战略”,要向苏州、无锡、佛山等城市学习、看齐,力争5年左右我市户籍人口接近佛山市的比例。
二、制订《东莞市人口发展五年规划》,明确五年入户100万的目标
建议市政府立即着手人口专题调研,尽快制订《东莞市人口发展五年规划》,经专家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后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要求各镇街尽快制订人口发展五年规划,将全市“五年入户100万”的目标逐年分解落实到各镇街,将户籍人口增加指标纳入镇街领导班子考评。
三、修订目前的积分入户政策,专门制订与“制造业名城”定位相匹配的技术工人入户政策
我市虽然已出台《东莞市技师工作站建设实施方案》等有关技能人才方面的政策,但总体而言,在吸收技能人才长期留在东莞的力度还不够,缺乏与东莞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政策。建议将已领取东莞居住证并在东莞工作三年以上的技术工人和管理骨干作为吸收入户的重点人群,制定特殊政策,让符合条件的技术工人和各行各业的骨干人员落户东莞,扎根东莞,夯实我市“制造业名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