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而我市的滨海湾新区,内外资源集聚交融,是最能与粤港澳大湾区“共振”的区域,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是滨海湾新区启航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打造“宜居生态之城”的重要内容。作为滨海新区的重镇长安镇和虎门镇,是东莞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的重要镇区,大量的工厂和外来务工人员,导致了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产生。垃圾的处理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制约因素。东莞要打造“宜居生态之城”,除了要解决污水治理这一大痛点,还不能忽视垃圾的有效处理。

  据悉,目前东莞市每日收运的生活垃圾超过10,000吨,我市仅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3座,分别位于塘厦(日处理能力600吨)、虎门(日处理能力800吨)和樟木头(日处理能力300吨),总填埋能力为1700吨/日,而厚街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也仅有900吨。由于东莞市生活废物填埋需求量较大,部分填埋场也面临封场、提标或扩容的局面。长安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1000吨,除少量运往厚街焚烧以外,绝大部分在滨海新区某地块内填埋。而填埋场内的生活垃圾渗沥水,没有进行必要的收集和处理,导致水资源及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不利于滨海新区的环境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对滨海新区的规划和发展造成严重干扰。


建    议:

  为更加有效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循环经济发展,解决垃圾填埋、焚烧等处理过程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安全隐患等问题,更好地打造“宜居生态之城”,建议滨海新区引进国外先进垃圾处理技术,用绿色循环经济的方式解决滨海新区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国外不少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都能将垃圾变废为宝。如近期,市科协从美国专业垃圾无害处理方案提供商Ecologic sustain的专业环境工程师Karl了解到,在迪拜引入了该公司提供的先进垃圾处理系统方案,建设废物收集回收利用设施(MRF),能对可再生垃圾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半成品原料,无需再进行填埋或焚烧,其垃圾填埋降低及综合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对促进循环经济的建设,减轻垃圾处理压力十分有效。

  1. 统筹规划新区垃圾处置设施,建立源头减量,中间减量、末端减量的多级处理模式,严格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综合处理、末端处理等环节,特别是从源头做起。可考虑将虎门垃圾填埋场打造为环保教育基地,引导市民不断的学习和感受,同时在滨海新区内创新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打造全新的垃圾回收和处理的软环境。

  2.引入国外先进垃圾处理技术,建立固体废弃物循环生态园区。垃圾处理方式除了填埋和焚烧外,均可配套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除上述美国Ecologic sustain公司的解决方案以外,德国垃圾处理方案商欧绿宝亦有相应高经济效益的综合回收利用方案。

  3.采用PPP模式实现引进新工艺技术进行垃圾处理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垃圾处置项目,不仅有利于工艺改进、效率提高和成本控制,同时可实现项目监管和运营分离,通过分工、合作,实现政府、企业责任分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互利局面。

  4.出台相应管理规范,在滨海新区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和新型垃圾回收处理的强制措施,以打造全新的开放型经济引领发展新高地,国际制造中心桥头堡。



提案者: 吴石宝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