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东莞市正式发布了《东莞中子科学城概念规划》。根据《规划》,中子科学城的目标定位为:珠三角大装置集群核心、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广深走廊联合创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中心。未来,预计中子科学城居住人口为12万—15万人。
  作为中子科学城的中心,中国散裂中子源(简称CSNS)预计2018年春将计划全部完工,正式对国内外用户开放。目前,中科院高能所已和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中山大学、东阳光集团等签订合作协议,在多领域开展全面长期的合作。
  随着CSNS工程建设的完成,2018年散裂中子源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用户使用阶段。CSNS是面向全球用户开放的重大科学装置,用户也来自全球各个地区。其中,中科院的许多下属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些高校等都是散裂中子源的首批用户。同时,CSNS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吸引东南亚国家的学者申请使用CSNS的实验时间,从而成为CSNS的潜在的国际用户。同样,港澳台地区的学者也更可能就近申请使用CSNS开展他们的研究课题。CSNS建成使用后,随着国内和国际用户群体的使用进程,CSNS的用户群体也会从目前的300多用户发展为上千的用户群体,必将成为名符其实的、开放的、以用户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平台。
  作为松山湖来往散裂中子源的必经之路,大学路与台中路连接处,不足一公里的距离就有四组红绿灯,一个高速路出入口。并且松山湖中心小学位于大学路与新竹路、畅园路交汇处,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大学路口与台中路上,进出的车流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这个路段现在已成为松山湖内比较拥堵的路段,每天早晚高峰,潮汐式车流,让这一路段拥挤不堪。
  为了促进中子科学城未来的发展,方便CSNS各种用户群体的便利通行,有必要打造便利的交通。
  
建    议:
  第一,以大区域布局系统统筹考虑出发,优化交通网络的布局,加快推进交通网络建设。《东莞中子科学城概念规划》中提出,区域内将有两条城际轨道和地铁R5线通过,为了促进中子科学城的发展,应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的建设。同时,2017年已开工建设的深圳13号地铁线,起于深圳湾口岸,规划中13号线三期将延伸至松山湖。建议13号线设立中子科学城站,或统一考虑在松木山与中子科学城的合适位置设立站台,打通区域交通。
  第二,以前瞻思维考虑改进现有公交线路的设置。目前,从松山湖至散裂中子源的公交车辆只有6路公交车,建议随着未来CSNS用户人数的增加,增开更多车次的公交线路,加强航空港、高铁车站、火车站、轻轨站与CSNS的交通连接,方便CSNS用户群体的换乘,满足全球不同用户群体的出行要求。
  第三,建议打通松山湖环湖路经大朗金菊福利院路口,至象和路,到CSNS这一公里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分流部分车辆,缓解大学路至台中路这段路线的拥堵情况,还能方便人员进出CSNS,使CSNS的道路交通与“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区域定位相匹配。
  


提案者: 杨琳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