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东莞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对工程运输车(渣土车、砂石车、搅拌车、水泥罐车)的需求大幅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市范围内通行的工程车辆有4000多辆,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车其中有近一半都是外地牌工程车,且较多是外地牌黄标车。带来了环境污染、道路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市文明城市建设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工程车管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工程车辆管理管理难点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存在私营工程车辆隐患。目前,我市市场营运的工程车中,有近两千台都是以私人名义承运的,没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安全管理措施,交管部门无法监管。这类由个体户承运的工程车辆,缺乏公司化的管理制度和培训流程,个体户及司机的安全意识淡薄,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追溯其管理责任;(二)超载严重。大部分工程车辆通过改装罐体或加装护栏的方式增加车载容量以提高竞争力,车辆超载甚至达300%,再加上在综合性能上不太符合要求,严重影响了车辆安全性能;(三)车辆外观形象差。工程车辆装载的都是工程材料,车辆卫生难以管理,且在运输过程中产生扬尘、漏沙等情况,形成了流动污染,其脏乱差的形象对我市文明城市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大量外地牌黄标车对城市环保、交通、税收造成影响
  主要表现为:(一)对环保造成的影响。根据市环保局发布的《东莞市机动车环保标志限制通行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及补充方案,从2015年12月1日起,全天24小时禁止未持有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汽车在东莞市内通行。广东省内的黄标车已经基本淘汰,但仍然有不少外省的黄标车利用各种途径通过审验并在我市范围内运营,这些外地牌黄标车脱离环保局的监管,大量的尾气排放(一辆车相当于近百辆小汽车)加剧了臭氧污染,给城市环保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二)对交通造成的影响。大量的外地牌黄标车加重了我市道路交通的压力,特别使得疏港道路、省市道路的拥堵状况越来越严重。此外,车龄久、车况差、故障率高也往往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而且一旦发生事故多是恶性事故,司机逃逸现象屡见不鲜。(三)对税收造成的影响。外地牌黄标车在税收、车辆使用标准等方面脱离监管,占用了我市道路资源、对道路造成破坏却未曾在本地纳税、缴付路桥费等,对本地企业合规的工程车辆造成不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我市的税收负担。

  如何面对工程车辆存在的上述问题呢?显然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及早介入,进一步进行规范管理。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任其扩大泛滥,势必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建    议:
  一、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一)建议由市相关部门出台政策,规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资质、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企业才能进入营运市场,杜绝以挂靠的名义办理营运手续,减少工程车市场中参差不齐的私营工程车辆。(二)建议市相关部门加强对运输企业工程车辆管理、安全知识培训等方面的引导,增强工程车司机安全意识,建设我市平安工程车市场。
  二、建立行业管理标准
  具体包括:(一)建议由交管部门备案管理。由交管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对在我市营运的工程车辆发放专门的号牌,将全市所有的工程车辆登记在册,建立严格的进出管理体系。所有在我市营运的工程车辆都需经我市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对车辆审核后,车辆综合性能符合要求的才予以发放专门号牌,从源头把控风险。可学习参考深圳市的先进经验,严格执行泥头车“两牌两证”,规范工程车管理,使工程车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建议规范设备使用标准。由市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条例,规定不同轴数车辆的装载吨位,要求所有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语音提醒系统、盲区监控系统、超速断电系统,以便规范对驾驶员的管理。
  三、限制外地牌黄标车在我市营运
  由市相关部门协调,出台政策性法规,对在我市运行的黄标车进行彻查,禁止外地工程车特别是外地牌黄标车进入我市,从源头上控制尾气污染,实现我市臭氧污染治理打赢蓝天保卫战保卫战的目标。目前,珠三角其他城市(如深圳、佛山、惠州等)都在实行外地工程车辆限行政策,可以参考借鉴周边城市的先进经验,制定符合东莞工程车辆市场实际的解决方案。
  四、实行考评淘汰制度,有进有出
  对所有在东莞市内营运的工程车辆及企业实行积分考评制度,每个月对运输企业及车辆的GPS报警信息、交通违法、交通事故、交通安全宣传、社会投诉率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不合格的,要求其严格整改;对于整改不合格的,可以取消其营运资格,增强我市工程车辆市场的安全性。
  五、成立市交通委员会
  建议结合国家机构改革,联合市相关部门(如:建设局、环保局、交通局、交警、城管等)组成市交通委员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由各相关部门协商形成统一的行业市场规范,如由深圳市交通委员会形成的工程车辆市场规范,允许合法持有“两牌两证”、通过深圳环保检验的工程车,超载不超过12吨的货物(国家标准为超载不超过6吨)。通过这种统一的行业市场规范,可以提高车辆利用效率,减少整个市场的车辆保有量,缓解道路交通压力,降低单位能耗,减少道路及空气污染,促进我市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提案者: 黄柏仪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