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摆到重要地位和工作日程,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要实现全民健康,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是打好基础的重中之重,我市提出卫生强市的战略目标,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按照一中心四组团的分区统筹发展格局,依托现有公立医院的资源,采用市镇共建的模式,规划建设5所区域医疗中心。同时构建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规范医疗联合体的运行和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但医疗卫生服务在基层的发展和应用,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与群众就医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专业人才短缺。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基础、平台、设备、待遇等外在条件较差的问题,难以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工作,导致基层名医、学科带头人、关键岗位、行政管理以及全科、产科、儿科、公卫等医务人员不足,公共卫生服务只能由医务人员利用加班时间完成,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仍有待提高,给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二)人员薪酬待遇不均衡。根据市卫计局201612月对全市33个社卫机构的薪酬调查数据显示,全市社卫机构非在编医务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22万元,其中年人均待遇最高为14.11万元,达到8.22万元以上的有18个镇(街道),达到10万以上的有9个镇(街道)(据今年6月了解,2017年新增3个镇达到10万以上),仍有个别镇街年平均工资仅为5.41万元,人员待遇不均衡,基层医务人员流失率严重。
  (三)管理机制不活。医疗改革开展还不够深入,绩效考核办法还不够科学合理,导致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影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资源整合机制不够完善,镇街医院与社卫中心在个别职能和医疗资源方面存在重复或闲置的问题,没有发挥出人、财、物的最大作用。
  

    议:

  一、有效整合基层内部资源力量。积极探索镇街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医联体的具体运行模式,支持镇街医院发展特色专科,保留特色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接管普通门诊、公共卫生服务等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及计划生育指导服务。在人员、设施和场地上进行合理分流整合,避免重复和浪费,减少不必要的建设和人员招聘,使基层医疗卫生设施、设备、人员等方面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二、争取优质高端医疗资源支持。巩固发展市级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传帮带关系,建立往上级医院转诊、检查等绿色通道,实现患者在基层医院住院,可享受市级医院检查、治疗的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就医。同时定期邀请省、市专科专家前到基层医院指导和坐诊,积极选派医务人员到先进医院学习深造,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不断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三、建立科学人事管理机制充实人才队伍。一是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形成公平合理竞争体制,必要时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岗位聘用能上能下,坚决留住优秀人才,让优秀人才发挥其所长。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加大关键职位人才培养和人才聘用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准。二是打造有效分配激励体制。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要紧密联系起来,使分配激励体制与医务人员的实际贡献、职位责任和工作业绩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利用分配激励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激发内在活力。三是建立建全考评体制 。加强医务人员队伍的动态考评,打造符合标准的科学的考评系统;依据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准、日常工作表现进行多层次的考评,在考评时注重客观因素的考评,使竞争公平、公正、公开,使医院职工人尽其用。四是形成高效培育体制 。针对不同类别医务人员紧缺情况,实行精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基层诊疗水平,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进一步充实专业人才,建设构造合理的人才梯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四、加快互联网+医疗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搭建信息化扩展功能;积极拓展移动网络与医疗机构的互通渠道,启用微信平台预约、查询、支付功能,优化群众就医流程,缩短群众等候就医时间,完善智能、便捷、轻松的医疗服务。同时,加强与医疗保健网络平台合作,完善家庭医师便携式装备、慢病患者便携式自测仪器等装备,通过患者参与自身的健康管理,利用互联网+医疗保健模式,适时监测患者身体基础数据,让医务人员通过远程实施干预,对需要及时诊疗的患者及时给予建议。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