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的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侧影。我国约有2.26亿14岁以下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7%,而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约为118 万人,每千名儿童儿科医生约为0.52 人,这意味着每个儿科医生要照顾近5000名儿童,这一数据直接反映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加上巨大的社会压力,现已把儿科医生短缺问题推向了社会的问题焦点。
  随着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放开,这一话题进一步为公众所关注。由此可看,仅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儿童的发展,如何解决我市儿童就医难问题进行分析和建议:
  存在的问题:
  1.各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医生为全科医生,缺乏儿科专科医生。存在家长对全科医生社区诊疗水平的不信任,所以患儿家长更愿选择二三甲等医院儿科就诊。建议社区与专科医院建立联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进来即为请儿科专家定期到社区服务站讲课、坐诊,提高社区医生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走出去意为社区医生定期到专科医院的儿科进修学习,提高自身临床水平。以满足广大父母亲对儿童就医的条件和技术的要求。
  2.患儿就诊集中在大医院。导致这些医院儿科门诊人满为患,挂号难、看病难。患儿聚集在医院不仅易引起交叉感染,而且一个医生一天多者看近100个患儿,难以耐心细致诊疗患儿。患儿等两三个小时,医生看三五分钟医生很累但患儿家属很生气的现象非常普遍,儿科成了医患纠纷较多的科室。无法实现患儿家属满意和儿科医生的自身满意。
  3.儿科医生队伍缺乏。造成儿科医生队伍缺乏的主要原因有:儿科医生的培养周期长。我国儿科医师的主要来源是临床医学毕业生,大多在念完5年的基础医学后,再进入医院接受为期35年儿科专业培训学习,也就是说,培养一名儿科专科医生需要近10年的时间。儿科医生劳动量大、风险高,创收少、收入低,致使多数医师不愿从事儿科专业。儿科医生劳动量大、风险高,创收少、收入低,致使多数医师不愿从事儿科专业。由于幼儿语言、感知能力差,无法直接交流和明确表述病理体征,很大程度上要靠医生的精湛医术和临床经验诊病,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医生要求非常高,导致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指责,甚至辱骂和殴打,因此很多临床医学毕业生一般不愿选择儿科专业,有的儿科医生不满意儿科专业而转到其它专业甚至改行。如今有些医院往往是数年也招不到一个儿科医师。由于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儿科专业于1999年起减少招生,由此削弱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导致儿科医生后继乏人。
  

    议:

  1.公立医院内部调整儿科薪酬制度,大幅提高儿科医生劳动报酬,并从进修深造、职称晋升、奖金分配和科研立项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稳定儿科医生队伍,增加儿科专业的职业吸引力和儿科医师的职业认同感。
  2.将儿科设置与发展纳入医疗机构校验、综合医院建设发展目标和管理评价体系、院长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及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为儿科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规定所有二甲以上医院都要设立儿科等,二甲以上综合医院应配齐与其儿童救治能力相当的设施,并设立规范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提升儿童就医服务能力。
  3.市卫计局将儿科医师培养规划单列,采取上级医院专家传、帮、带等多形式,尽快提高基层儿科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让家长愿意带孩子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以逐步缓解儿童看病难的问题。
  4.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减少大医院儿科门诊医生工作量,从而缓解儿科医生不足,孩子看病难的问题。
  

提案者: 袁华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