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威胁到城市人居环境并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东莞河涌污染问题严峻,在东莞市受监测的371km河流中,有246km河流全年综合水质类别为V类或劣V类,近70%的河流存在黑臭现象,消除黑臭任务艰巨。因为污染等原因,东莞辖区内的湖泊水质非常差,大多数湖泊无法满足游泳的水质要求。市内9座主要水库水质介于V类~劣V类,其中松木山、同沙、马尾、五点梅、芦花坑等联网水库均为劣V类水。此外,东莞供水安全水源保障能力不足。东莞人均用水量仅为251立方米,属于国际规定的严重缺水地区。且东莞供水水源单一,东莞饮用水九成来自东江,但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东江流域用水量迅速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东江饮用水源水开发已处于承载能力警戒范围,而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每年分配取水量不足21亿立方米。同时,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加剧了东莞市饮用水短缺。东莞市内河涌直连东江,受溢流和感潮影响,污染物直接进入东江,造成部分河段东江水污染,另外,本可以作为重要水源保障的水库湖泊,水质却不容乐观。严峻的水生态环境,已成为东莞发展的瓶颈
  总体上看,全市的治水工作已取得不错的成绩,截污次支管网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黑臭水体治理也已经初显成效,污水厂建设和提标改造有序推进。但从改善整个水环境角度来看,我市的治水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已建成管网距目标缺口仍然很大,部分河道治理多年,投入巨大,但进度缓慢、收效甚微,7个国、省考断面仍未达标,全市300条河涌处于重污染状态。东城老围河、长安人民涌的治理经验表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未能针对东莞河道特点科学、系统地选择技术措施。为进一步巩固人民涌、老围河技术试验成果,科学推进全市全市内河涌污染整治工作。
  

    议:

  1. 统筹规划,科学引领。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综合考虑流域、地域特点,注重与经济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规划衔接,保障用水安全,科学编制东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突出重点,分布实施,有序推进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把临时工程和永久工程相结合,避免重复施工;加强审批,着力解决九龙治水,多头治污问题;对跨镇区河流实行分段监管、统一治理,加快全市河涌整治总体进度。其次,要坚持科学治污,强化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整合资源、集聚优势、通力合作,加快推进国内外先进治污技术在河涌治理的应用,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攻坚克难,切实提高河涌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综合考虑,系统治理。根据河涌具体情况,结合河涌地理特性和水系的关联性,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充分把握水污染治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侧,合理选择技术措施。系统做好控源、截污、清淤、活源和生态修复工作,并加强环境监管。具体将河涌整治与源头控污、内源治理、城市景观和文化建设、土地利用和城市更新等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
  3. 创新制度,加大保障。水污染治理时间紧,任务重,但前期有可研编制、审批、立项、招标等程序,建议我市简化流程,为河涌治理项目提供绿色通道。另外,我市应积极推进先进技术,让一批有实力的治水技术率先在东莞落地,并创新工程融资机制和建设机制,两手发力,发挥政府和市场协同发挥作用,既要市场在水污染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也更应发挥政府在污水治理方面的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作用,科学推进内河涌治理工作。
  4. 系统协调,明确分工。河涌整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水电接驳、临时占道、污染监管、日常维护等,涉及到农林、环保、水务、环基办和周边居民、企业等,系统协调才能保障河涌治理的顺利进行。因此应明确市镇两级、以及不同部门(农林水务、环保、环基办)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确定相关责任主体。各部门沟通顺畅,协调一致,才能汇聚各方面力量,保障全市内河涌整理工作。
  5. 加强宣传,监管并重。河涌整治的同时,一方面,应重点抓好水生态保护政策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和企业自觉参与河涌治理;另一方面,对有不文明行为的居民和企业进行监督严控,将河涌污染整治和污染控制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污染增量,要坚持建管并重,制定每一条重污染河涌的水质改善量化目标,防止污染反弹,保卫河涌治理成果。
  

提案者: 程发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