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威胁到城市人居环境并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东莞河涌污染问题严峻,在东莞市受监测的371km河流中,有246km河流全年综合水质类别为V类或劣V类,近70%的河流存在黑臭现象,消除黑臭任务艰巨。因为污染等原因,东莞辖区内的湖泊水质非常差,大多数湖泊无法满足游泳的水质要求。市内9座主要水库水质介于V类~劣V类,其中松木山、同沙、马尾、五点梅、芦花坑等联网水库均为劣V类水。此外,东莞供水安全水源保障能力不足。东莞人均用水量仅为251立方米,属于国际规定的严重缺水地区。且东莞供水水源单一,东莞饮用水九成来自东江,但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东江流域用水量迅速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东江饮用水源水开发已处于承载能力警戒范围,而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每年分配取水量不足21亿立方米。同时,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加剧了东莞市饮用水短缺。东莞市内河涌直连东江,受溢流和感潮影响,污染物直接进入东江,造成部分河段东江水污染,另外,本可以作为重要水源保障的水库湖泊,水质却不容乐观。严峻的水生态环境,已成为东莞发展的瓶颈”。 |
建 议: |
1. 统筹规划,科学引领。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综合考虑流域、地域特点,注重与经济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规划衔接,保障用水安全,科学编制东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突出重点,分布实施,有序推进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把临时工程和永久工程相结合,避免重复施工;加强审批,着力解决九龙治水,多头治污问题;对跨镇区河流实行分段监管、统一治理,加快全市河涌整治总体进度。其次,要坚持“科学治污”,强化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整合资源、集聚优势、通力合作,加快推进国内外先进治污技术在河涌治理的应用,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攻坚克难,切实提高河涌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