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东莞市公共医疗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医疗成本高、渠道少、覆盖面低等问题困扰着大众民生,尤其以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质量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为代表的医疗问题为社会关注的主要焦点。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等问题都是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医疗资源两极化,医疗监督机制不全等原因导致,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体系,使患者用较短的等疗时间、支付基本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
  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战略规划中一项重要的民生领域应用,也是民生经济带动下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点,其建设应用是大势所趋。智慧医疗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融合管理部门、医疗机构、服务机构、家庭的医疗资源及设施,创新健康管理和服务模式,建立全息全程的医疗健康动态监测与服务体系。目前我国智慧医疗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医药产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血液管理、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等方面,应用系统主要包括:诊间付费、分时段预约、移动护理、移动输液、处方点评、远程会诊、输血管理、医疗废物管理、婴儿防盗、手术标本管理和医疗设备管理等,有效解决了医疗机构内部的医疗服务应用流程规范化,提高了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我市智慧医疗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智慧医疗认识的差异化问题
  医疗服务体系复杂,专业性极强,关系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要有基本的规则和规范底线,技术的创新驱动,产业的创新机制驱动都要符合核心业务的内在规律,对这个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在自我变革的过程中遇到技术、经济、社会的变革,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分布实施。
  2.智慧医疗规则尚需完善
  智慧医疗相关应用规范尚在探索,还不完善。传统医疗服务业态的规则是经历一个长期过程才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应用的安全和规范是医疗健康服务优先重要的标准,如各类应用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尚无专业机构认证和准入、一些信息的智慧医疗服务模式还无质量管理规范。
  3.智慧医疗尚未实现传统领域和互联网的融合贯通
  智慧医疗应用的两个相关领域运行机制存在差异,如何融合互补。在我国医疗机构绝大多数是非营利性公立医院,内部生产资料,如药品、卫生耗材等虽然实行市场化机制交易,但医疗服务本身一直是公益性非营利的,且有严格的准入机制,第三方基于互联网等提供的医疗服务还处在一个灰色地带,亟需探索立法和规范。
  

    议:

  1.建立智慧医疗应用评价框架和建设应用指南
  将智慧医疗应用从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落实、可考核评价的形态,是促进智慧医疗发展的方法之一。建议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系统框架下,尽快组织专家出台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指南。对智慧医疗的功能规范、技术规范、管理规范提出应用模式和效果指标,智慧医疗相关的领域可以参照执行。建设指南要注重从信息化的技术上升到智慧医疗应用,考虑到建设标准,重点突出应用标准和应用的创新模式及实现路径与方法。
  2.建立智慧医疗行业规范和各类准入标准
  重点建立智慧医疗应用业务规范、产品规范和管理规范。业务规范要明确哪些是禁止性的,哪些是准入性的,哪些是考核监督性的,由粗到细,由传统医疗业务规范重申逐渐到适应新形态的创新,顶层设计,逐步建立;产品规范要明确产品的技术标准、审核标准、准入标准,要确保智慧医疗服务技术和产品从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技术适应性和互联互通等方面有标准可依,有监督测评机构,有审核准入机构,保障智慧医疗服务的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规范要明确不同角色,不同职责、服务流程、管理节点、质量控制标准和环节,保障智慧医疗应用有据可循,有法可依,持续改进。
  3.建立智慧医疗产业发展规划
  随着十三五的到来,建议从产、学、研、用的角度提出智慧医疗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引导智慧医疗产业群有序发展,顶层设计,重点突破,示范应用,如智慧医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发展生态形成机制,重点应用示范建设,基本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等。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