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东莞市经济与十九大报告所述的完全相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迫在眉睫;城市发展也由大规模的扩张逐步转变为激活存量、改造升级的关键期。在当前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大战略背景下,东莞市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中心、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是恰逢其时,其产业转型升级迎来新的时代,也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为此,本次提案将结合东莞特色和自身发展的特点,在比较全面地了解“工改工”项目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以及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选取长安镇、清溪镇和洪梅镇(以下简称“三镇”)分别作为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镇代表,提出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路径以及产业政策方面的建议等。
“工改工”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指将现有普通工业用地升级为新型产业用地,将旧工业区拆除重建或通过综合整治改造为新型产业园区,其核心是产业投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社会上对“工改工”项目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字面意思,认为只是将厂房拆旧翻新、拆旧建新等,不全面更不理解其内涵。
(一)“工改工”项目开展情况
1.全市“工改工”项目开展情况
目前,东莞市“工改工”申报项目数量很少,大部分已申报项目还没有走完流程;已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的就更少了。
截止2017年7月,纳入全市产业类项目实施计划共49宗,总面积合计4231亩,预计总投资约175亿元。
其中,项目类型方面,包括工业制造业项目36宗,生产性服务业项目13宗;项目投资规模方面,包括投资额超1亿元的31宗,超6亿元的10宗;项目改造模式方面,包括24宗企业自行改造,10宗政府主导改造,10宗村自改,5宗村企合作改造。改造进度方面,22宗项目改造方案已获批准,16宗项目立项备案,10宗项目正在建设,6宗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铭丰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广东小天才科研中心、东坑三甲工业城、莞怡高塑胶五金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厂房等4宗项目首期竣工。目前49宗项目累计已投入金额合约20亿元,总体拆建比为1:2.9,改造后平均容积率达到2.4。
2.“三镇”的“工改工”项目开展情况
(1)基本情况:在企业所有制性质方面,三镇的私营企业数量最多,共1428家,占比71.58%;其次是外资企业,有175家,占比为8.77%;港资企业和台资企业分别有159家和132家,占比7.97%和6.62%;其余性质的企业数量相对少。(见表1)
表1 企业性质情况
单位:家,%
企业
性质
镇名 国有企业 集体所有制
企业 联营
企业 私营
企业 外资
企业 港资
企业 台资
企业 其他
企业 总计 比例
洪梅镇 2 5 0 73 12 6 9 3 110 5.51
清溪镇 1 1 3 472 80 73 67 34 731 36.64
长安镇 0 10 3 883 83 80 56 39 1154 57.84
总计 3 16 6 1428 175 159 132 76 1995 100.00
比例 0.15 0.80 0.30 71.58 8.77 7.97 6.62 3.81 100.00 -
在“三镇”众多的企业中,仅12.08%的企业有改造意向,87.92%的调研企业无改造意向。(见表2)
表2 企业改造意愿情况
单位:家、%
改造意向
镇名 有改造意向 无改造意向 总计
长安镇 130 1024 1154
清溪镇 92 639 731
洪梅镇 19 91 110
总计 241 1754 1995
比例 12.08 87.92 100.00
注:数据来源于企业统计数据,以实际填写数量为准。
在有改造意向的241家企业中,有194家企业对改造方向进行表态。其中,有30家企业表示的改造意向为工业方向,163家企业表示的改造意向为商业、住宅方向,改商业、住宅方向的企业数量明显多。
分行业来看,最具有改造意向的企业主要为金属制品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来看,长安镇方面,130家有改造意向的调研企业主要为金属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清溪镇方面,92家有改造意向的企业主要为金属制品业和塑胶制品业,分别有31家和15家;洪梅镇方面,19家有改造意向的企业中,7家企业属于其他行业。金属制品业也是有改造意向企业中拥有最大建筑面积的行业,有63.71万平方米。
(2)“三镇”“工改工”项目代表:
长安镇“工改工”项目共有3宗,涉及总占地面积约496.5亩。分别是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项目占地54.90亩、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增资扩产项目占地289.60亩、东莞迅捷环球制衣厂项目占地152.0亩。其中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项目整体建筑已全部竣工验收,预计在2017年年底完成所有建设并投入使用。
清溪镇自2009年以来,全镇已批的“三旧”改造项目共9宗。其中“工改工”项目有3宗,目前已完成“工改工”项目1宗,即东莞德龙健伍电器有限公司“工改工”项目,占地面积约55.2亩。
洪梅镇已启动的“工改工”项目共6宗,包括东莞市荣顺化工仓储有限公司、广东煌上煌食品有限公司、东莞市万灵气动液压有限公司、广东大众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骏朗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及洪梅镇电器厂片区,合计面积261.80亩。其中,东莞市荣顺化工仓储有限公司、广东煌上煌食品有限公司2个项目已完成改造。
(二)目前“工改工”项目的困境
1.改造周期较长,导致时间成本、资金成本无法预测,企业和村集体对“工改工”项目持观望态度
在87.92%的无改造意愿(见表2)企业中,101家企业主要考虑“资金成本”因素,占比49.27%;另有约17.56%和26.34%的企业主要考虑“市场前景”和“政策优惠”因素。可见,“资金成本”是影响企业有无改造意向的主要因素,它甚至决定着其它成本。见表3:
表3 调研企业有无改造意向的主要考虑因素
单位:家、%
主要考虑
因素
镇名 市场前景 园区位置 政策优惠 资金成本 其它 总计
长安镇 17 5 13 67 1 103
清溪镇 10 4 41 33 3 91
洪梅镇 9 1 0 1 1 12
总计 36 10 54 101 4 205
比例 17.56 4.88 26.34 49.27 1.95 100.00
注:数据来源于企业统计数据,以实际填写数量为准。
(1)生产效益和产业发展前景是制约企业“工改工”的主要因素
在有改造意向的企业中,中小微型企业居多。它们行业分散,缺少能带动上下游和周边产业的龙头企业,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制鞋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家具制造业以及金属制品业等有一定的占比。这类有改造意向的企业多为传统产业或现代制造业中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效益水平较低,行业集约度低,改造资金不足,其顾虑在于“不改等死,改则找死”。可见,没有良好的产业生态链来支持转型升级是大多数企业的共同心结和顾虑。
而从事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新型产业的企业,由于进驻不久,建筑和机器设备等基本能满足生产需求,则缺乏改造的动力。
(2)项目改造周期长,“工改工”成功案例少,村委政绩压力大
在土地或厂房租赁合同约束下,业主改造面临承租人多、租期不一带来的改造谈判时间成本高,拆、改补偿和投资预期成本高等现实问题。按照相关规定,十九大之前,村委一届三年任期,“工改工”从立项到投入施工的时间甚至超过三年,难有政绩;一旦投入建设,不仅需要大笔投资,还会损失被改造物业的租金收入,改造期间村民收益大概率将减少,影响村委政绩;若改造完成投入使用,以现时市场租金表现预测未来租金水平,收益增长或难满足期望。
从目前长安、清溪和洪梅三镇的情况看,几乎所有的厂房都为框架结构,同一区域内(周边几个村集体或者整个镇)租金收益比较稳定,如清溪镇大利村,2000年以后建设的厂房租金在15元/平方米左右,上世纪80、90年代建的旧厂房租金在13元/平方米左右,两者之间差距不大。改造后的预期租金收益甚至可能无法覆盖改造成本,造成大部分出租厂房的业主(包括村集体和私人)观望不前。
(3)“工改工”专业性较强,工改商、工改居的高预期利润挤占了它的发展空间
在“三镇”有改造意向的企业中,有84.02%倾向于工改商业、住宅。根据经验,“工改工”具有周期长、成本低、回报高三个显著特点,但高回报在后期才能实现,成本低也会因集体土地不能抵押融资而大打折扣。而近十年以上的房价高速上涨则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高房价、高地价造成产业载体价格水涨船高,从而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加重了企业对“工改工”风险的畏惧,同时增强了业主对工改商、居的追求和关注。
如长安镇部分社区靠近深圳,受深圳高房价、高需求外溢影响,村委和部分企业对改造为商业、居住的热情很高,而对“工改工”反应冷淡。
2.历史遗留问题众多,审批过程复杂、成功率较低,“工改工”积极性受压抑
(1)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连片改造难度大,影响改造实施
东莞早期靠“三来一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土地权属被切割、碎片化,加之土地制度滞后和管理不规范,集体土地私下流转、土地使用权挂靠等现象普遍存在。“工改工”面临土地权属极度碎片化、名义权属和实际权属不符的基础格局,影响村集体实施“工改工”。
例如长安镇霄边社区、新民社区均表示有“工改工”意愿,新民社区甚至在规划成片改造旧工业厂房,打造新型村级工业园,但是因为规划改造片区中存在部分集体土地被私人承包,此部分集体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均不属于村集体,增加了村集体连片改造难度。
(2)缺乏“工改工”针对性指导文件,改造主体感到无从入手
据不完全统计,自“三旧”改造实施以来,东莞市相关部门下发的关于产业升级改造的政策多达40余份,有关“工改工”的规定和要求散见于大量相关文件之中,缺乏专项政策和“一站式“办事窗口等。
调研过程中,绝大部分村集体和私人业主表示只知道“工改工”有优惠政策,却不了解项目申报的完整流程,向哪个部门申请、应提供哪些申请材料、需要多长审批时间均不甚清晰,即使是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能给予指导。很多村集体表达了改造意愿,而大家所了解的现实是许多项目申报流程已走了几年,至今没有下文,对改造积极性造成很大打击。
(3)城市更新要求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行政部门之间急需形成高效、协作机制
“三旧”改造或者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国土、规划、住建、房管、财政、发改、法制、综合执法、经贸、环保、地税、工商等多个政府部门,这些部门对“三旧”改造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认识不一。部门间缺乏高效协作,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专项扶持政策也会在相关部门的审批过程中遭遇冲突甚至阻碍而无法顺利通过等。
城市更新是对“三旧”改造的升级,开始注重生产、生态、生活的协调统一,其中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更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需要在更新改造过程中探索解决之道,因此城市更新政策必然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常常需要与时俱进频繁修改或打补丁,这也注定了它与传统行政部门的既有管理标准、规范将存在冲突。
例如,东城33小镇改造项目,由于集体用地历史手续不完善,改造主体方需补办规划、建设工程、消防、房产等多个合法证件,尽管改造施工已遵照现行标准和规范实施,目前仍苦于缺乏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有效途径,并因此影响了后续一系列办证工作,对园区招商和融资造成不利影响。
3.“工改工”政策宣传普及不足、惠及面小,削弱了实施效果和政策影响力
“三镇”的企业,认为自身对“三旧”改造相关政策完全了解的只有5.37%,90%以上的企业表示对相关政策处于一般了解或不了解的状态(见表4)。
表4 企业了解政策情况
单位:家、%
镇街 完全了解 比较了解 一般了解 比较
不了解 完全
不了解 合计
洪梅镇 3 5 41 32 19 100
清溪镇 13 23 286 230 137 689
长安镇 11 39 576 169 165 960
总计 27 67 903 431 321 1749
比例 1.54 3.83 51.63 24.64 18.35 100.00
注:数据来源于企业统计数据,以实际填写数量为准。
像长安镇涌头社区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学习政策,依然没能有效地掌握项目申报相关要求。
多数村委不了解政府出台的“工改工”优惠政策,企业了解“工改工”政策的渠道更少。受历史遗留问题影响,有的“工改工”企业在符合改造进度、建设条件和投资额要求的情况下依然享受不到相应的政策优惠,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令政府信用受损,也是“工改工”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例如,《东莞市“三旧”改造产业类项目操作办法》对拆除补助、新建补助、引进企业、不拆除补助等申请材料、申请流程、补助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其中规定用地面积达到15亩及以上,且改造后容积率达到1.5及以上的企业方可申请相应补助,根据调研数据,接近80%的企业厂房用地面积达不到标准。政府意在鼓励连片改造,然而对市场缺乏足够的引导。
《东莞市“三旧”改造实施细则(试行)》规定,权属有争议的企业用地不能纳入“三旧”改造的范围。而土地权属历史遗留问题大量存在,无证土地以宗数计算占比达25%以上,这一政策于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无益,实际上与成片连片改造的意图形成冲突,使得改造政策可惠及的企业数量减少。
综上所述,扭转当下“工改工”项目的低迷状况,就要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对那些有改造意向的企业,在各镇选取试点企业,理顺、优化项目申报和审批流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示范效应,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工改工”项目有序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