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儿童人口呈阶段性增长。儿科患者也不断增多,儿科医师常年加班加点全员上阵,这样的应急状态越来越成为各个医院儿科的常态。在这背后,是儿科医师日益短缺的严峻现实。
  《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医疗机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1.8万人,每千名014岁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3人,而美国的这一数字是1.46人。也与我国每千人2.06名医师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2010年儿科的医师及医师助理占全部4.8%2015年比例下降到3.9%。而口腔科医师及医师助理在这五年间却从4.3%增长到了5.2%。 工作的投入产出差异显然影响了医师们的执业选择。专家估算,我国儿科医师缺口达20多万。随着两孩政策的放开,这一供需矛盾将更加紧张,或将达到30万人。
  截至2016年末,我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东莞常住人口826.14万人。我市注册儿科职业医师数量仅有500余人,我市的儿科医师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数。我市级三级医院、各镇区医院儿科均有不同程度儿科医护人员短缺、儿科人才招聘、引进困难等问题。
  1、儿科医师劳动强度大、压力大、流失量大
  我国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患儿家属对于疾病的好转有强烈的期望,普遍存在对孩子过分呵护,就诊意愿强烈,儿科门诊有相当部分病儿是一个简单的疾病反复就医,或轻微症状即刻就医。尤其到流感、手足口病、秋季腹泻等患儿增多的季节,就是儿科医师最艰难的时候。在患儿就诊高峰期,儿科医师人均日门诊量超过一百。同时家长不忍心看着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对于一些有创检查或治疗,可能不愿意配合,甚至容易情绪激动。在儿科病房,小孩的哭闹声、家长的指责声常常环绕在医师耳边,导致儿科医师的劳动强度和心理压力非常大。
  现在的民众已经不满足于把病治好,还要服务态度好。这就使得本来就忙得不可开交的儿科医师面临更大的精神压力。除了日常诊疗工作不堪重负,还有接受继续教育,完成科研课题、学术论文,职称晋升等硬件要求,也要花掉他们大量时间、精力,所以工作几乎占据了大多数儿科医师的生活全部,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境况造成了儿科医师大量流失。
  2、儿科医师来源少、培养周期长
  我国儿科医师的生存现状导致儿科医学生招生难、从业意愿低。我国自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目录进行调整,儿科学专业被取消。然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主动愿意从事儿科专业的人却很少,导致儿科医师来源不足,数量少。鉴于目前儿科医师紧缺,虽然有部分医学院校恢复儿科专业招生,但医学院校五年制学习原就长于普通本科,毕业后还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年,而成为一名儿科主任医师,更加需要长达15-20年的时间。因此培养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需要漫长的时间,相较大量迅速的儿科医师流失来讲,往往是入不敷出。造成了儿科医师逐年下降的恶性循环。
  3、儿科医师风险大
  儿科又称哑科,小儿身体发育不成熟,易患疾病且病情变化快,又不会用语言准确表达病情,需要儿科医师全面调动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作出分析判断,因而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儿科的医疗纠纷也比其他科室多。
  4、儿科医师工资待遇不高
  儿科收费项目少,儿科医师的待遇偏低。儿科疾病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检查和药物,而随着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后,医疗服务中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辅助检查和诊疗费。实际上由医师提供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挂号费及诊查费低得可怜。举例来说,看一个儿科医师,只需4元挂号诊察费,即使是儿科主任医师,也只需14元挂号诊察费。如此低廉的诊疗收费直接导致儿科收入远低于成人科室。2016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广东省儿科医师的工作量是其他科室的1.8倍,但是平均薪酬却只有其他科室的50%。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在7个省(区、市)开展的儿科资源调查显示,儿科医师的工作强度是同一医院其他非儿科医师的1.68倍,收入却只有其他科室的46%
  基于以上原因,我市儿科医师总数持续下降,人员紧缺。
  

    议:

  1、增加政府增加儿科建设的资金投入
  首先市政府财政投入,确保儿童专科医院和设置儿科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对于儿科硬件,包括业务用房、仪器设备、儿科医师继续教育等加大投入,减少医院负担,以满足儿童人口就医的硬件及软件需求。
  2、寻求与医学院校合作,试行定向儿科医学生医学教育培养机制
  与医学院校互通有无,通过减免学费、优先安排工作等优惠政策,定向培养东莞本土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医学院儿科专业,鼓励东莞定向儿科医学生毕业后在我市从事儿科诊疗工作。
  3、加强社区等基层儿科医师队伍建设及各级医疗机构互动
  我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了大量全科医师,同时应加强他们的儿科专业培训。建议首先让这些基层医师定期进行儿科专科培训及进修学习,最大程度地增加儿科力量。其次应加大力度建立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与社区全科医师的协作,儿科专科专家定期到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指导工作,鼓励专家多点执业。最后进一步完善三级转诊体系,社区医师解决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向上级医院转诊。
  4、提高儿科医师薪酬待遇
  首先,医疗机构要调整分配机制,提高医疗收费标准,要让医师的劳动付出体现应有的价值。目前的医疗系统的收费标准,几乎都是1999年制定的,近20年没有调整,所以收费标准已经严重低于应有的医疗价值。目前我市公立医院已实行药品零加成,降低耗材费及检查费政策,这些政策为老百姓就医带来实惠,可以维持不变。但同时也应通过补足医疗卫生服务价格来体现医师价值,也就是提高诊疗费、治疗费、挂号费、床位费、手术费等医师技术性收费,调整后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避免增加患者就医负担。这是医师留住儿科医师以及其他医师的根本之措。
  其次,儿科临床操作与检查有一定的特殊性,操作难度大。因此对于儿科临床操作涉及人工的收费给予一定的加成。这也是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在2012年发布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规范中明确指出了的,建议我市有关部门能尽快执行,从而提高儿科专业的收入,提高综合性医院开设儿科的积极性和可行性。
  再次,设立儿科培训专项基金,增加儿科岗位津贴。年轻住院医师的收入普遍较低,但近年来物价特别是房价的快速增长,使得这些工作负担重经济收入低的儿科医师们不堪重负。增加儿科医师的岗位津贴,使年轻的儿科医师生活无忧有尊严,才能使儿科医师尤其是年轻人坚守儿科领域,减少儿科医师流失。
  最后,对于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儿科骨干人才、领军人才,给予医院自主招聘权,医院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采用各种灵活方式聘任相应人才。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