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市”重点在一个“强”字,东莞要通过持续不断的质量创新来促进供给质量的提高,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保持强势领先地位。具体建议如下:
一、树立“质量第一”的全民共识
构建从政府到企业、消费者、媒体的“质量第一”全民共识,使质量建设成为全民认可和追求的价值观和目标。充分贯彻习近平“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思想,运用质量的维度创新治理工作、检验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坚持“一把手”抓质量,建立健全“一把手”质量发展责任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从技术、管理、过程工艺上综合提升产品质量,进而增加企业效益。加强消费者的质量教育和宣传,提高消费者质量意识,改变消费观念。开展“质量开放日”活动,鼓励消费者、媒体在开放日到各地质量部门、质量先进企业参观,开放日可以开展质监成果展示、质监设备体验、真假产品展示与鉴别、优质产品制造过程参观等系列活动,以增强社会对质量工作的认同,提升东莞质量形象。强化12315电话的接听和处理能力,鼓励消费者依法参与质量监督与索赔,营造“质量第一”的社会风尚。
二、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要提升东莞质量的整体形象,必须解决质量发展的二元化现象。市政府要下定决心,狠下心来督促地方政府加强质量建设,要切实加强从上到下的考核,坚决杜绝短视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知识产权,净化市场,建设公平的市场发展环境。要委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质量要素对经济发展、企业升级、社会转型的作用和实现路径的研究工作,找出我市各行业质量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典型案例,并以此作为宏观管理的客观依据。开展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民生、安全、环保等领域的质量全面提升。
三、凝练东莞质量特色,打造东莞制造等于优质制造的直观印象
大力打造各行业区域品牌,强化国家纺织业基地市、中国女装名镇(虎门)、中国羊毛衫名镇(大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寮步、石碣)、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长安)、珠三角地区(东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石龙、石碣、寮步、清溪、虎门、长安、黄江、塘厦、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东部工业园)、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长安)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的知名度。在开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质量比对的基础上找准东莞产业质量的共性化特征,打造高品质、高辨识度的产品产业。这些优质的、高辨识度的产品产业将汇聚成世界优质制造象征的“东莞制造”区域品牌,成为体现城市记忆、承载文脉特色、影响城市精神、诠释城市形象的最优载体。
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推动“优质”认证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宁缺毋滥,将真正质量好的企业选拔出来。政府层面要在各大主要媒体上加大对工匠及“优质”产品的宣传力度、频度,提升消费者对东莞“优质”认证及东莞制造总体质量的认同。
四、推动质量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标准优势
踢好东莞质量建设“临门一脚”,推动我市的质量建设进入品牌建设和标准建设的更高阶段,即向上推动东莞的质量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向下推动东莞的质量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以创造更高附加值。
质监部门要在风险评估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上引领科学、操作性强的标准的制定。推动产品分级制度试点和产品的清晰标注试点,要求试点行业的产品必须清楚的标注等级、构成、质量、产地、风险等内容,使消费者能清楚地知道产品的相关信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和需求。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建设,带领行业通过标准建设形成竞争合力,有效占领产业制高点和话语权。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准化合作和互联互通,占领新市场。大力推进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物流贸易、投资基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的标准建设,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
引导企业通过加强自主品牌供给提升附加值,强化核心竞争力。组织企业到全国乃至世界知名消费品品牌企业取经、交流,学习先进发展经验,对获得各级名牌名标的纳税大户给予正面宣传。扩大政府对东莞自主品牌的采购,增强企业创建品牌的信心。实施品牌人才计划,建立国际品牌管理人才交流平台,积极推动企业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特别是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推动港澳品牌管理人才与我市的交流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