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东莞市扶持首批214家重点企业开展科技、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规模和效益“倍增计划”。该项目实施以来,营造了良好的“倍增”氛围,完成了一批扶持政策,到位了一批财政资金,攻破了一批企业诉求,搭好了一个资源池,形成了一套联动机制。经调研,“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劳动、资本和土地一直是企业生产经营备受关注的主要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扶持政策难以有效落实。
人力资源是企业源源不断的需求。目前,我市陆续出台了相关人才政策,但有些政策不能有效落实,如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绝大多数企业人员都不具备一类、二类、三类等人才标准,有些人才政策需要东莞市户籍、本地社保等诸多条件,申报条件繁琐。因此,企业普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中级工以上)、外地户籍高端人才,相应的人才扶持政策难以有效落实;同时,企业在引进和留住人才时,住房和子女入托也是企业需要为引进人员协助解决的问题,但我市的人才公寓和公办学位尚有很大缺口。
2、财政补贴政策覆盖面有待拓宽
企业开展产业升级、设备更新,资金无疑是限制企业规模和效益倍增的重要问题,尤其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生产型企业,一次性投入大、融资难。目前,我市陆续出台了东莞市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财政资助实施细则(试行)、东莞市省市共建发展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资金操作规程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难题,但尚需扩大资金扶持范围,如:有些企业融资缺乏有效担保体系,为了融资有时要花费较为高昂的中介费用;有些企业为减小融资成本,尽量向银行借贷,却享受不到融资租赁政策。因此,对于企业融资补贴需要进一步拓宽覆盖面。
3、企业用地政策有待进一步改革深化
企业用地对产业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在新一轮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中,我市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如:《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东国土资〔2017〕216号)、关于做好“倍增计划”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等。但调研中发现,企业规模扩张土地需求急迫,而政策落实不能及时跟进,不同镇街的政策落实不能形成一盘棋。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倍增不能拖延,但用地需求一时难以落实。因此,企业用地政策尚需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