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东莞市设置儿科床位的医疗机构共60所,儿科实有床位2915张,每千名儿童床位数2.16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908人,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0.67人。与国家要求的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富有效率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仍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国家二孩政策,使得儿童人口数量短期内迅速增加,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量供不应求,给我市儿童医疗服务带来巨大压力。
一、儿科诊疗活动具有“高压力、高强度、纠纷多”
东莞市一项儿科医生问卷提示:有被投诉或医闹的经历的医生占90%;希望提高待遇的医生占52%;希望能充分休息的医生占98%;61%的儿科医生认为他们并没有获得他们应有的尊重;75%的儿科医生考虑过换专业。工作时间过长,缺少休息,劳动与薪酬不成比例都是造成儿科专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儿童疾病具有季节性高峰期特点,冬春季呼吸系统疾病、流感和夏秋季消化系统疾病高发,使原本因儿科医生人手不足的问题更为凸显。据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2017下半年门诊及住院患者满意度分析:儿童发病高峰期满意度低,儿科医生工作量大,医患沟通不够,导致医疗纠纷较多。
二、儿童药品短缺较为普遍
儿童用药适宜品种少、适宜剂型和规格缺乏。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17万多条注册药品中,明确标注“儿童”或“小儿”用药信息的有2650条,占整个注册药品的比例只有1.55%,而且95%以上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安全包装。
儿童药物的研发、生产及临床使用缺乏有关法律法规依据,限制了儿童用药剂型、规格及口感的多样化。企业研发和生产儿童药品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针对儿童专用制剂的注册、生产、定价、招标、医保等激励政策落实执行尚不到位,限制了制药企业对儿童制剂研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部分常用低价药品涨价幅度大。如比如维生素K1从原来的供货价1.91元/支涨到5.2元/支,碳酸氢钠注射液0.47元/支涨到4.5元/支,间羟胺注射液15.8元/支涨到45.5元/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