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两自”道路早已是很多企业的共识与实践。虽然东莞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成效明显,目前全市5517家加工贸易企业中,36%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32%的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但“两自一高”道路并不好走。
(一)“先天不足”拖累“两自一高”道路
和一般的制造业工厂不一样,加工贸易企业最初出现,其“使命”就是为其他品牌做代工,所以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生产车间而已,只需要考虑如何更好更快地生产。东莞的外资加工贸易企业中,很多企业主只看重挣快钱,捞上一笔就撤。而转型升级,走“两自一高”道路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短期内效果难见,且风险大,所以很多企业主也不愿意过多投入,企业的转型升级自然免谈,这种“先天不足”使加工贸易企业走“两自一高”道路困难重重。
(二)内外交困、进退两难
改革开放之后凭借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大量的国际品牌涌入珠三角寻找合适的代工厂,开启了加工贸易企业 “躺着”就把钱挣了的“黄金时代”。时过境迁,在外销不景气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加贸企业选择回归国内市场。然而内销之路并不顺利,一直以来,传统加工贸易行业严重依赖出口,缺乏对国内市场的重视与国内消费者的培养。长期以来的“内外不一”的品质使国内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心依旧没有建立起来。缺乏愿意“买单”的国内消费者也成了加工贸易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障碍,使得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不仅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也缺乏承接市场。
(三)转型升级遭遇人才短缺
加工贸易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与“两自一高”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两自一高”企业一方面需要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包括科研人才、设计人才、销售人才、物流人才等,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普通的加工贸易只需要大量熟手的操作工人。几十年来我国低端、低价、低质的“三低”制造业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比较差,因此在加工贸易企业就业就不显得那么“高大上”,优质的大学生不愿去,去的不优质。另外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对产业工人、行业工匠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工厂吸引不到高校人才是加工贸易企业的普遍困难。